蔡方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土木建筑結構學家
來源:????時間:2009-10-16蔡方蔭(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土木建筑結構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
蔡方蔭,1920年考入清華學堂(現清華大學),1925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在清華學堂土木科畢業(yè)。同年,公費留學美國,在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學習研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1928年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并成為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通訊會員。1928—1930年在美國紐約某聯(lián)合設計事務所任結構設計師。1930年回國,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并兼從事工程設計。1930至1931年在東北大學任教授,1931年至1939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授。1938年至1940年,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授、土木系主任。1940年至1949年任國立中正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土木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1951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兼文教委員會委員、南昌大學工學院院長等職。1951—1953年在重工業(yè)部兵工局任總工程師。1953至1956年在第二機械工業(yè)部任職。1956至1963年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土木工程學報》主編、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文化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30—40年代,蔡方蔭是當時工程教育界著名教授。在學術貢獻方面,在工程結構力學的剛構分析研究方面,有獨特的成就。在變截面剛構分析和桁架剛構分析方面,分析和總結了國內外常用一般剛構分析方面的各種“力矩一次分配法”,在以“桿端力矩”和“結點角變”為計算對象的兩類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更簡化實用的“力矩一次分配法”。對分析變截面剛構所用的各種計算體系的撓曲常數,加以溝通整理,闡明其共性和內在聯(lián)系以及換算關系,制成“變截面剛構分析撓曲常數換算表”;提出了計算變截面梁、柱的“Io/I圖矩面積法”來計算各撓曲常數。在對橫梁為桁架的剛構分析方面,采用了簡便而切合實用的“柱頂力矩作用”和“桁架跨變影響”兩項準則,簡化地按一般剛構分析方法進行計算,能獲得與“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樣精確的結果。蔡方蔭在1946年編著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結構力學教科書——《普通結構學》(上、中、下三冊),46萬多字,附圖607個,大表26個,是當時國內結構學方面的巨著,也是國內各大學
土木系惟一的一本中文結構學教材。在土木、建筑結構的研究領域,還先后發(fā)表了《鈑梁之理論與分析》、《裝配或楔形桿鉸接框架》等專著和論文40余篇。《變截面剛構分析》榮獲中國科學院1956年自然科學三等獎。在實際工程方面,他曾參加制定和審定許多重大基本建設項目的方案工作,并主持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一批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重型廠房設計工作,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加以應用和推廣,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經濟效果,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