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國:感興趣 就幸福

來源:九三學社中央宣傳部????時間:2015-06-04

九三學社社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余家國和他的創(chuàng)新團隊,在光催化科學領域發(fā)表SCI論文280余篇,有近60篇SCI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兩篇論文入選2011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在光催化科學領域   跋涉16年

“打了這么多年的交道,對它已經(jīng)有了很深厚的感情!”

從1997年開始接觸光催化科學,余家國至今已在這一研究領域跋涉求索了16個年頭。“打了這么多年的交道,對它已經(jīng)有了很深厚的感情!”余家國毫不掩飾自己對事業(yè)的熱愛,也非常感謝自己的老師將他引入到這一學科領域。

當前,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能源和環(huán)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光催化科學在解決這兩大問題上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光催化”還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名詞。

“光催化就好比是一種人工的光合作用,它的用途很廣泛。”余家國說,“比如,光催化材料能利用太陽光催化分解水制備氫氣,將光能轉換為化學能存儲起來,而氫能源是目前最理想和最清潔的能源。還有,將光催化材料制成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可將太陽能轉變成電能。與傳統(tǒng)硅太陽能電池相比,該電池的成本僅為硅太陽能電池成本的1/5至1/3,轉換效率已達10%左右。此外,光催化材料和技術能將水和空氣中的有機污染物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無機離子,與傳統(tǒng)環(huán)境污染治理方法相比,光催化技術具有成本低、高效、不產(chǎn)生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

作為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余家國和他帶領的光催化環(huán)境凈化和太陽能轉換材料團隊十余年來一直在從事環(huán)境光催化、能源光催化和顆粒材料形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納米半導體光催化材料的制備、表征、環(huán)境與能源應用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提出了仿生光催化的新概念,發(fā)明了無機空心微球化學誘導自轉變制備的新方法。

面對這么多成績,余家國始終很謙遜,他說:“科技工作者就是要為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做貢獻。”

科研沒有捷徑可走 唯有認真和堅持

“你得認真、你得努力、你得堅持!”

在科研學術領域,寫論文很難,寫一篇有影響力的好論文就更難了。

余家國是國際上近10年在光催化領域論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之一,其發(fā)表論文已經(jīng)被他人引文1.2萬余篇次,個人H引文指數(shù)達到64。

有無成功的秘訣?余家國笑言,科研沒有秘訣,也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唯有認真和堅持。它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人都不會一蹴而就。你得認真、你得努力、你得堅持!

2000年到2008年,余家國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從事訪問研究工作。這些經(jīng)歷拓展了他的視野,使他的研究緊跟上了國際的前沿;而從國際光催化領域許多一流學者身上,余家國更是感受到了嚴謹、認真、堅持這些科研從業(yè)者應具備的寶貴品質。

余家國在香港中文大學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論文初稿引用的文獻達50篇之多,他的導師會一篇篇地去圖書館查找、核實文獻的相關性。“我也是那天在圖書館偶爾碰見了教授,才知道他正在查看我論文中的相關文獻。為了修改好我的論文,他不惜花大量時間去閱讀我論文中的相關文獻,這讓我領略到了治學的嚴謹。”

余家國還有一位老師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國際上生物礦化和顆粒材料形貌控制的頂級科學家。余家國說起,這位科學家為了一個實驗細節(jié),可以通過十幾個電子郵件反復跟學生核實、討論,其間還不斷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總結出規(guī)律性結論,豐富學生論文的內(nèi)容。“一篇論文這么改下來,論文的水平自然得到很大提高,學生也可以對實驗結果和現(xiàn)象有更深的理解!”

“在這些教授身上,我學到很多東西,并且受益終生。他們教會了我怎么做科研、怎么當老師!”時隔數(shù)年,回憶起幾個恩師,余家國的言語中依然充滿深情。

誨人不倦 傳承科研好精神

“我們做學生的沒有理由不努力!”

在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的研究生中,余家國主講的“科技論文寫作”課是最受歡迎的一門課,因為選的人很多,有時課還要安排在大禮堂上。余家國對這門課非常上心,總是做足功課,力爭讓學生有所獲益。

上了這門課的學生都反映,余教授在講課中融進了自己論文寫作、投稿的心得體會,很有針對性。“研究生進入課題后,如何開展研究?如何寫作論文?這時老師的指點對學生而言非常重要。”余家國說。

潛心科研,在余家國的團隊中更是蔚然成風。正在讀研二的周鵬,已在國際學術雜志發(fā)表了一篇5000字的論文,另一篇論文也已被另一家學術雜志正式錄用,這在同級同學中是第一個。他說:“團隊的科研氛圍很好,余老師每天來得比我們早,走得比我們晚。我們做學生的沒有理由不努力!”

向全軍師從余教授讀博期間,就發(fā)表了12篇高水平論文,影響因子最高達28,去年被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聘為副教授。

在研究生李覃的記憶里,余家國的一次批評令她印象深刻。那一天,她與一位同學整理實驗器具,有些隨意,余家國看到后,語重心長地對她倆說:“科研工作者必須要有認真的態(tài)度,否則任何一個疏漏都可能鑄成大錯,讓你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

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每一份成績都讓余家國高興不已,“我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使一種好的科研精神傳承下去。”

生于歌舞之鄉(xiāng)湖北利川的余家國,既不能歌也不擅舞,且沒有什么其它愛好。他認為自己最適合當老師、搞科研、寫論文。

余家國坦言,能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能為自己的夢想奮斗,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