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畫家武耀宗,話題卻不是從畫開始。賓主落座,香茗在手,武耀宗不急開口,先將一疊稿紙遞過來,說:“這是我的讀書筆記。”
他寫道:“我常常去讀書,去尋找畫外的感覺。泡在大自然中,尋找一種與畫的距離感。在一種遙遠的距離之外,會看得更清晰,思索的問題更深刻。這樣才能走進自己的繪畫天地,融匯在自然生命之中。像一段段旅程,不斷地開始,結(jié)束:再開始,再結(jié)束,一直走下去。
茶香清寧。畫家武耀宗這樣描述他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 “讀書、寫字、繪畫、煮酒、品茗、觀景、賞花。”讀書,被他排在了第一位。他每天早起都要背詩,在唐詩宋詞中靜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回聲。然后,鋪開宣紙,飽筆墨,臨心愛的《蘭亭序》帖。這,似乎打破了以往他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印象,40多年藝術(shù)之路走過,他展示出來的,更多的是重錘大鼓般的激蕩和不拘藝術(shù)門類的通達。
1982年,28歲的武耀宗憑借一幅《千秋古墻》油畫作品闖入“建軍55周年全國美展”,并獲優(yōu)秀作品獎,從此他的畫作頻頻出現(xiàn)在全國乃至國際的美展上。人們的視線中,他的《唐山大地震》和《唐山“7•28”軍人》,他的《長城系列》《雪域系列》和《海之歌系列》,他的《北方的?!贰鹅o靜的山》,一波又一波,沖擊著觀者的內(nèi)心。當(dāng)人們還在他的油畫作品前沉吟細品時,抬頭已見他的宣紙蠟扎染作品鋪展在面前,一出手就是大氣天成。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武耀宗是那樣地放縱自己的才華與精力,油畫、國畫、蠟染、扎染、書法、版畫、雕塑,皆勤奮求索,曰夕耕耘,用心而為,用情而精,一如他行走萬里的腳步,從藏北草原到南海椰林,從漠河白夜到中原晨曦,不知疲倦,不肯停歇。
武耀宗屬馬,5月的馬。5月的草原,天高云淡,草長花繁,正是駿馬馳騁的大好時節(jié)。也許,武耀宗縱橫不羈的藝術(shù)個性,就是冥冥之中的上蒼安排吧。
武耀宗愛馬。在他的畫室、書房里,幾乎每處角落都能遇見馬的蹤跡,各式的馬,或靜或動,都蓄含著一股豪邁之氣。世紀(jì)之初,武耀宗創(chuàng)作了一批草原題材的國畫,筆墨揮掃,化作狂鬃裂風(fēng)、云蹄生煙,馬身皆墨抹染,卻分明可見內(nèi)中血脈賁張。
武耀宗的畫作中,山,是他另一個永遠不能釋懷的意象。從燕山古脈,到雪域高原,武耀宗在油畫布上一筆一筆雕刻出他心中的“宗教山”。他曾在《一本“小書”上的“大山”》一文中寫道:“我視神秘高渾的雪山為山中的‘宗教山’,我近年不厭其煩地用畫筆表現(xiàn)自己的‘宗教山’,因為在我的一生中,選擇了繪畫藝術(shù),就是選擇了一種宗教,我的投身其中,是要讓自己精縮為石,變成祖國藝術(shù)大山的一個小小部分。有了藝術(shù),人便無需再渴望重生。”在武耀宗的畫室墻上,便陳掛著他的“宗教山”。與“鐵馬嘯雄風(fēng)”的草原系列相比照,武耀宗筆下的大山沉著宏闊,靜謐莊嚴。他繁復(fù)的筆劃刀削之后,現(xiàn)出的是簡醒有力的輪廓,矗立于天地之間。萬馬奔騰,至高山而放慢蹄聲,空谷中才有了清晰的生命踏過。
由于房間的逼仄,觀油畫的距離太近了,那山便有了穿墻而出的一塊頑石的感覺,千溝萬壑,是頑石幽居地下億萬年、受地力擠壓鍛造后的滄桑紋理吧?正恍思間,掌中果見一塊玲瓏的山石,有斑斑墨痕漫潤,主人說是用來作筆架的,閑暇時總愛揣摩把玩。他自述與石有緣, “靜聽著石語,它能歌、它能訴,它博大、它強烈,它嚴密、它深沉、它含蓄”。武耀宗用油畫的刀筆描刻山與石,又用山石擱置臨寫書法的毛筆,他是一位油畫創(chuàng)作力旺盛的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又長年流連于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的筆墨之間,正如他的畫室中,油畫的“宗教山”下,堆積著如雪的寫滿《蘭亭序》、寫滿唐詩宋詞的宣紙,鋪著細羊毛氈的書畫長案對面,佇立著高大的油畫架,靜待主人掛起畫布,揮斥方遒。武耀宗說: “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是以黑白為美的,西方藝術(shù)則有著偏藍的色調(diào),如何讓二者和諧相生,我要以自己的方式,一直探索嘗試下去。”武耀宗的繪畫生涯中,遇見的良師益友的先輩名家可謂多矣,吳作人、張仃、劉大為、王懷慶、孫景波、史國良、秦龍、張紅年、黃冠余、李忠良諸先生,都對他影響深遠,他把與他們的合影高懸畫室,交談中亦多次提及,卻聽不出半點兒炫耀的口氣,念念不忘的是張仃先生的勸勉與題贈: “天道酬勤”,是王懷慶先生的肺腑之言: “先做人,后畫畫,認真做好人,認真畫好畫”。他說1990年第一次在中央美院開個人畫展時,王懷慶先生親自為他布展,當(dāng)時的情景想來仍清新如昨。
注:武耀宗任九三學(xué)社唐山畫院名譽院長(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