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民居
(二〇〇一年六)
2010-04-27 15:06:14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姚志彬

粉墙 黛瓦

似绝色女子洗尽铅华

结伴着江南山水

六百年 九百年

一年一度 杏雨春花

 

马头墙翘首望月

等待着外出的主人归家

他们远涉京城湖广和苏杭

商营着大半个中国的茶盐桑麻

 

月光透过雕花窗户

斜照在美人靠上

聚少离多的叹息里

传颂着相夫教子的佳话

 

雨水流进天井

流淌着四水归堂的寓意

阳光从天井涌入

照亮厅堂上的对联和墨画

联云:耕读为本 忠孝传家

 

注释:

[徽州] 旧地名。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州置,治歙县,元升为路,明改为府,1912年废。其实,徽州一带的行政建制始于秦,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自晋即以新安为名,基本保持“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的行政区域。上世纪初徽州撤制后,其旧地归属多有变迁,目前则分属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安徽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上绕市(婺源县)三地。

[徽州民居] 据初步统计,散落旧徽州区域内的各式明清古民居建筑,超过7000栋;明清古村落则有100多处。西递、宏村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歙县、鹜源、黟县的古村落成为古典建筑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粉墙 黛瓦] 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粉墙,《红楼梦》第十七回:“雪白粉墙,下面虎石,砌成纹理,不落富贵俗套。”黛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瓦》:“其制为琉璃瓦者……成色以无名异、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染成黄。”

[绝色女子 洗尽铅华] 清•郑燮《赠袁枚》:“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北宋•赵长卿:“洗尽铅华不着妆,一般真色自生香。”

[江南山水] 清•方文《石臼行赠崔正谊明府》:“江南山水多灵秀,幽窅终当推石臼。”另外,江南山水也是源于徽州的“新安画派”诸人作品的主要题材。

[六百年 九百年] 自宋代以来,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巨大。发祥于徽州的徽商称雄明清商界300多年,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范式博大精深。

[杏雨春花] 元•张翥《摸鱼儿》词:“但留意江南,杏花春雨,和泪在罗帕。”

[马头墙] 亦称“叠落山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双坡屋顶的山墙形式之一,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面而呈阶梯形。这种风格,在徽州明清建筑中尤为突出,有“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或,回廊挂落花格窗)。”的说法。

[徽商] 指以徽州籍人士为主的中国古代商人集团,在宋代逐渐形成,明清时遍及全国,清末渐趋衰落。徽商兴起,大概是因为徽州地处皖南山区,人多地少,赋役重,居民遂有外出谋生之想,且其地饶物产,纸、茶、砚、笔、木器、漆玉、陶瓷器等均驰名,为商业资本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再加之徽州凭长江水道与中国东南经济中心苏浙相连,交通便利,所以明代沿江各地区即有“无徽不成镇”之谚。徽商经营广泛,粮食、茶叶、木材、典当、棉布、丝织品、陶瓷、书籍、墨砚以及仓库旅馆业和海外贸易等,但以盐业为最着,明清江淮和浙海的食盐贩卖,几为徽商所垄断。明中叶至清代前中期,不少徽商富比王侯。

[美人靠] 即中国古典建筑学所称的靠背栏杆,宋时称阑槛钓窗,也称鹅项椅、吴王靠。徽派建筑的美人靠别有雅意。大致上徽州民居讲求建筑与家具协调,如住宅内部利用博古架﹑书架来作隔断,利用黏土墙﹑砖墙﹑灶头设壁龛等,平坐﹑挑廊的木栏杆附有靠椅﹑坐凳等,因旧时徽州青壮男子多外出谋生,而闺中女子轻易不能出户,徽州又山区湿润,土著山越人也有巢居遗风,故徽州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憩息活动场所,女子常靠在楼上天井四周所设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后也指类似这种天井椅曲线形状的其它靠椅,不一定限于室外。

[聚少离多] 南宋•刘珙《满江红•遥寿仲固叔谊》词:“叹离多聚少,感今思昔。”

[相夫教子] 南宋•楼钥《盛夫人挽词》:“婉嫕闺中秀,清高林下风。相夫能尽礼,教子使移忠。”

[四水归堂] 是明清江南民居的典型风格,尤以徽州一地为常见,其平面布局同北方四合院,但院子较小,称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所谓四水归堂,即取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之意,水为财,也有财不外流之意头)。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院正房是大厅,院子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若干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

[耕读为本 忠孝传家] 是徽州文化的核心理念,长期以来都为文化人赞赏。明•汤显祖《游黄山白岳不果》:“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郁达夫《屯溪夜泊》:“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都表达了对徽州文化的向往之情。甚至有人把徽学与敦煌学、藏学并称为中国地域文化的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