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宇宙中,有一顆閃閃發(fā)光的以“九三先賢”名字命名的行星——“王應睞星”。
2023年5月6日,“王應睞星”命名儀式在上海舉行。
從今以后,他的名字將永久鐫刻在絢爛的科學星空中。
王應睞是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現代生物化學主要奠基人和分子生物學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酶化學與營養(yǎng)代謝研究。
他在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第四、五、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六、七、九屆九三學社上海分社副主委,第十、十一屆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
他是中國生物化學研究工作的卓越決策者和領導人,在他的組織和領導下,1965年和1981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分別首次完成具有生物活力的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兩項重大基礎性工作,使中國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保持世界領先,在新中國科技發(fā)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然而,在這兩項研究的論文署名和兩次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獎名單里,都沒有出現組織和領導該工作的中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首任所長(現為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王應睞的名字。為紀念他卓越的學術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將編號為355704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應睞星”。
高瞻遠矚、淡泊名利
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王應睞以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敏銳的洞察力、精準的分析和判斷,在維生素、血紅蛋白、酶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個個重要成果。
王應睞不僅是卓越的科學家,更是出色的科研工作組織者和領導人。他高瞻遠矚,根據國際上生物學科發(fā)展趨勢,把我國生化事業(yè)建立在先進的立足點上。從二戰(zhàn)后的蛋白質、酶、代謝研究,到上世紀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學,再到上世紀70年代的遺傳工程技術,王應睞根據前沿領域研究需求,不斷吸引和培育相關人才,推動我國生化研究迎頭趕上世界發(fā)展的潮流。
從1958年到1984年,王應睞擔任生化所所長。而在這段期間,生化所作為主力開創(chuàng)了我國基礎研究的兩個重大成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王應睞是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主要組織者之一,參與制定合成方案、協調多方力量克服困難,最終完成這一歷史意義的工作。在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工作中,王應睞發(fā)揮了關鍵的協作作用,大大加快了研究步伐。
然而,在取得這兩項輝煌成就之后,無論是在論文署名還是獲獎名單里,王應睞始終秉承淡泊名利的態(tài)度,沒有寫上自己的名字。
“王應睞星”,永耀星空
王應睞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潛心研究,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精神。
2008年3月3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近地天體望遠鏡發(fā)現一顆小行星。2013年2月,國際小行星中心給予其355704號永久編號,并確認紫金山天文臺擁有該天體的發(fā)現命名權。為緬懷和紀念王應睞,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由紫金山天文臺提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于2021年5月14日同意將355704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應睞星”。
“王應睞星”的軌道偏心率為0.14,軌道傾角為6.61度,軌道半長徑為3.053天文單位,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52億公里,繞太陽一周需5.33年;到地球的最遠距離達6.68億公里,最近時只有2.45億公里。“王應睞星”在軌道上以每日146萬公里的高速奔騰前進,相當于以每秒16.9公里的速度不停地繞日運行,閃耀在宇宙星空之中。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巴鯌A星”的命名彰顯了以王應睞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代代相傳薪火不滅,在新時代與國家民族發(fā)展同頻共振,更加熠熠生輝。長長的繞日軌道上,王應睞的名字將伴隨著這顆小行星永遠閃爍在璀璨星空之中,也必將激勵著科學家們勇毅前行,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