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盧柯:領跑納米技術的最年輕院士


 

    盧柯,1965年5月生,甘肅華池人,20歲時畢業(yè)于南京理工大學機械系,同年到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25歲在金屬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1993年28歲時被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剛剛30歲就成為博士生導師;32歲擔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是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也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

   盧柯的實力與魅力讓人驚訝。這位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僅以他風華正茂的俊彥之才折服了千千萬萬的人,而且以其在納米技術領域的獨特貢獻向人們昭示了一片誘人的科學天地。科學永遠是新鮮年輕的,年輕的盧柯領跑著科學上新生的寵兒,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科學與年輕的完美結合,他的實力與魅力都讓人驚訝。我們認識了盧柯,也一步步走近了“納米”。

在飛速發(fā)展瞬息萬變的納米研究領域,跑得不快能行嗎?

   從讀研究生開始,十幾年來盧柯一直專注于研究金屬材料。他說:“我非常幸運,從事了這個全世界都關注的研究領域?!边@個熱門領域就是納米材料。

   自上世紀8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納米材料”概念,1納米等于1米的10億分之一。20多年來,納米材料科學一直是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各國科學家都將其作為主攻目標進行研究,許多人相信,21世紀將是納米科技的時代。

  盧柯的歷史也像納米一樣讓人聽著頓感刺激,有著傳奇色彩,常人關于年齡與成就之間關系的聯(lián)想,在他身上都失效了。在中科院新當選院士材料上,關于盧柯成就的介紹,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發(fā)展了一種制備無微孔隙和界面污染金屬納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這個重要成就,使我國在納米晶體研究領域一躍進入國際前列。而這一思路是盧柯1990年讀博士時提出的,那年他剛剛25歲。盧柯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非晶態(tài)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其微觀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0余篇,被本領域一些知名專家稱為“非晶態(tài)金屬晶化方面近10年來的好文章”。而由他發(fā)展的制造納米材料的新方法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界的納米材料孔隙大、密度小、易斷裂等問題,成為當今國際上納米材料的三種主要制備方法之一。

  對盧柯來講,年齡的增長總是伴隨著納米金屬研究的深入。2000年,由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神奇特性。納米銅晶粒尺寸只有30納米,在進一步冷軋實驗中盧柯與同事們觀察到一種奇異現(xiàn)象:發(fā)絲狀的納米銅的長度竟能從1厘米左右延伸到近1米,而其厚度卻能從1毫米逐漸減少到20微米……這一研究成果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雖然年輕,盧柯在納米金屬研究領域卻已經(jīng)是老資格了,頻繁地被邀請在象征很高科學榮譽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2003年8月,第十三屆國際材料強度大會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盧柯作了大會特邀報告。此后三個多月他便被增補為中科院院士。一個這么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就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在一般人看來多少有點兒不可思議,而在盧柯工作的金屬所,很多人卻覺得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早在1999年和2001年,盧柯就連續(xù)兩次被推薦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如果那時當選,中國就會有更年輕的院士了。盧柯做什么都比別人快幾拍,也難怪,在飛速發(fā)展瞬息萬變的納米研究領域,用盧柯的話說:“跑得不快能行嗎?”

從事納米材料研究的人,就像喂豬養(yǎng)羊的人一樣。

  35歲時盧柯出任金屬研究所所長,且身兼數(shù)職,管理、科研還要帶學生,體格健壯的盧柯也常感力不從心,“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管理用去了太多時間,為了保證科研,只好加班加點,透支自己的身體?!?o:p>

  盡管是“單項冠軍”,盧柯在“全能項目”中也沒有落后。他一方面繼續(xù)帶科研隊伍,另一方面抓全所的科研管理,組建了以青年學術骨干為主的所領導集體。金屬所的有關同志介紹:“所里的科研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青年人的積極性都調(diào)動起來?!睘榇?,盧柯的付出也是顯而易見的,當我們問他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時,他的回答出人意料:“睡覺!對從事理論工作的腦力勞動者來說,睡眠是無價之寶?!弊屑汅w會這句話,我們深深感到了科學研究的辛苦與操勞,何況他的研究工作之外,還有許多管理中的難題。其實,盧柯從事的是“枯燥”的材料研究,他說自己“就像喂豬養(yǎng)羊的人”。如何理解這句話呢?盧柯說:“滿漢全席端上來,大家可能都會夸大廚的手藝精湛,很少有人會想到豬和羊是如何喂養(yǎng)出來的。我們搞材料研究的人,就像喂豬養(yǎng)羊的人一樣。等納米技術普遍應用起來,人們都去挑選納米用品,可能很少有人去考究納米技術是如何發(fā)明出來的?!薄拔也⒉徽J為納米技術的具體應用已經(jīng)進入成熟階段,它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o:p>

   在我們現(xiàn)時的生活中,納米技術已經(jīng)被炒得火熱,各種號稱用納米材料制成的用品成了許多人渴求的東西。盧柯說:“納米技術在應用上可以涉及到許多方面,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帶來很大變化,而且它是一項十分具體的新技術,但我并不認為納米技術的具體應用已經(jīng)進入成熟階段,它還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003年盧柯與他的課題小組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項最新發(fā)現(xiàn):將鐵表層的晶粒細化到納米尺度,其氮化反應溫度顯著降低,這為氮化處理更多種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其應用前景十分看好。如果將這些枯燥的專業(yè)名詞與現(xiàn)實應用聯(lián)系起來,無疑更有助于公眾理解材料科學家的工作。但盧柯并不十分樂觀,他說:“這需要相當長的一個過程,就像不銹鋼出現(xiàn)幾十年后才開始大量用于社會生活。一些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的設備就包含我們金屬所的工作,但要想在更大范圍內(nèi)使用這些成果,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科學普及工作歷來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盧柯認為,納米技術在很多人的頭腦中還只是概念而已,做這方面的普及工作顯得十分重要,他本人就有寫作納米科普讀物的打算。盧柯給我們解釋納米的概念,他說:“納米是長度單位,由毫米到微米,再到納米,納米不是最小,但已經(jīng)很小了,正因為其小,在結構、性能的調(diào)節(jié)方面就有了不同,它的神奇之處就顯示出來了?!北R柯舉例說:“我國古人用的墨塊中就有納米尺度的顆粒,只是那時人們還沒有納米的概念,我們現(xiàn)在則是有意識地應用?!?o:p>

  對有人提出的“納米技術會不會像克隆技術一樣給人類帶來人文危機”的問題,盧柯認為,科技與人文的發(fā)展是統(tǒng)一的,任何技術的發(fā)展都應該得到理性的控制,否則很難說不給人類帶來危機。盧柯說:“納米技術也有可怕的一面,那就是誰也不知道它到底能發(fā)展到那一步,到底能做什么?!?o:p>

  對于納米技術,盧柯有著十分冷靜中肯的看法,他不同意夸大納米技術的前景與作用,對有些人談到的“納米技術將導致一場革命”,盧柯說:“有這種可能,但還要取決于今后一段時間內(nèi)納米技術的發(fā)展情況。”而對有些人提出的所謂“納米是一場騙局”的論調(diào),盧柯則毫不含糊地說:“那就讓我們走著瞧吧!”

10年前的今天,我在讀書,現(xiàn)在的我還在加倍地讀書。

  從盧柯的履歷上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位最年輕院士是如何誕生的——值得驕傲的是,盧柯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造”。1988年金屬所準備讓盧柯去日本讀博士,當時他愛人也接到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入學通知書。一些同學親友說:“兩個人一道出去將來就沒有后顧之憂了。趕快辦手續(xù)吧?!北R柯卻反復思考:“就整體科技發(fā)展水平而言我國是落后,而就局部來說,有些方面不一定比國外差,金屬所具有國際水平的儀器設備和科研環(huán)境,我要立足在國內(nèi)發(fā)展?!北R柯認為科技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思想觀念的發(fā)展,盡管在中國做尖端科研的條件與國外比有不小的差距,但能不能做好主要取決于人,要對自己的思維有信心才行。

  平時,盧柯喜歡打網(wǎng)球,他說他能從網(wǎng)球中尋找生活的技巧,并把它用到工作中去,工作給了他許多幸福的感受。在頒獎儀式上,盧柯的老師趙忠賢認為盧柯是“科學地從事科學研究的人”。盧柯感慨地說:“在我增選為中科院院士的時候,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合格的能享受如此榮譽的人,但這鼓勵我要耐得住寂寞,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o:p>

  如今,盧柯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近20名研究生,這些學生大都出國了。盧柯不認為這是什么壞事,他說:“中國納米技術部分研究在國際有一席之地,是領先的,但整體水平與國外相比差距比較大,無論是保持優(yōu)勢,還是縮小差距都需要有人打出去,再打回來,我們需要把金屬所這塊陣地經(jīng)營好,這就能為今后回歸的人才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條件?!?o:p>

  盧柯是幸運的,但他說:“幸運是很多人都能爭取到的。”盧柯有一次回母校南京理工大學作報告,有人問他是如何成功的。盧柯對他的師弟師妹們說:“10年前的今天,我在讀書,現(xiàn)在的我還在加倍地讀書。我建議大家利用現(xiàn)在大學良好的環(huán)境,抓緊時間讀書。對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一生都需要好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