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我和故宮的最初接觸


故宮博物館成立,我父親即被聘為專門委員,專司書畫鑒定之職。我的大哥家濟繼承家學(xué)最優(yōu),也從父親參加故宮工作。所以,我與故宮博物院的淵源,也是從其成立之初開始的。當(dāng)時我還只是個十二歲的孩子,隨著父母、哥、奶奶去逛故宮,票價銀圓一元,是按頤和園票價先例定的。當(dāng)時的宮內(nèi)保持著溥儀出宮時的原狀,寢宮里的桌上有咬過一口的蘋果和掀著蓋的餅干匣子;墻上掛的月份牌,仍然是屋主人走的那一天;床上的被褥、枕頭也像隨手抓亂還沒整理的樣子;條案兩頭陳設(shè)的瓷果盤里滿滿地堆著干皺的木瓜、佛手;瓶花和盆花仍擺在原處,都已枯萎;廊檐上,層層疊疊的花盆里都是垂著頭的干菊花。許多屋宇都只能隔著玻璃往里看。窗臺上擺滿了外國玩具,有一尺多高的瓷人,有高貴的婦人,有拿著望遠鏡、帶著指揮刀的軍官,還有獵人等等。桌上各式大座鐘和金枝、翠葉、寶石果的盆景。洋式木器和中式古代木器摻雜在一起,洋式鐵床的前窗下,落地罩木炕靠著后檐墻。古銅器的旁邊擺著大喇叭式的留聲機,寶座左右放著男女自行車,還有一間屋內(nèi)擺著一只和床差不多高的大靴子。小孩子不懂什么,但也知道這里原來是皇宮,過去老百姓是不能進來的,今天不但進來而且每個院落都走遍了,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幾年之后,又來過故宮一次,是張作霖在北京任大元帥的時候,我記得還買到了故宮編印的《掌故從編》。當(dāng)時我已經(jīng)是中學(xué)生,能夠閱讀這樣的期刊了。其中,有“圣祖諭旨”一欄目,內(nèi)容都是康熙親征噶爾丹時期從漠北寄回北京的諭旨,這使我第一次知道皇帝的諭旨中也有生動的家常白話,也第一次體會到優(yōu)秀的中國皇帝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譬如我印象最深的是:“朕將近到可魯倫河,一路都是當(dāng)日喀爾喀所居之地,水草亦好。至今猶如冰雪,寒冷非常,不生青草。地勢山川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出喀倫三十里,道旁山頂之上有永樂北征御制銘,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一掃胡塵,永清沙漠。維永樂八年歲次庚寅四月西酉朔十六日壬子大明皇帝征討胡寇將六軍過此擒胡山靈泉。字畫真楷,石白如玉,用山上生成之石,非人力所立也。朕過此四月十四日特諭。”

北伐以后、抗日戰(zhàn)爭以前的數(shù)年之內(nèi),故宮博物院有了變化,我這個參觀者的文化程度也比過去提高了一點,對于陳列的文物開始喜歡看了。故宮博物院的票價由一元降到五角,輪流開放內(nèi)東路、外東路,但中路則每日都開放。鐘粹宮開辟為書畫陳列室,還有景陽宮瓷器陳列室、景仁宮銅器陳列室、承乾宮琺瑯彩瓷器陳列室、咸福宮乾隆御賞物陳列室以及其他一些陳列室。從這個時期開始,故宮博物院有了內(nèi)部優(yōu)待贈券。我的哥哥朱家濟和莊尚嚴(yán)、傅振倫、張廷濟等一些北大畢業(yè)生都來到故宮工作。我的父親是故宮博物院的專門委員,所以我有贈券,可以常來故宮,當(dāng)時最吸引我的是鐘粹宮陳列的書畫,那時每月更換陳列品兩次。當(dāng)時專門委員會每周開鑒定會,每星期一故宮博物院派人送一份審查書畫碑帖的目錄給我的父親,這等于給我一個預(yù)習(xí)的機會。父親每次開審查會回來,對著目錄告訴我,某件真,某件假,某件真而不精,某件假但筆墨還好,某件題跋真而本幅假,某件大幅真而某人題跋假等等審查意見。我的哥哥朱家濟和楊宗榮兩人是專管鐘粹宮書畫陳列室的工作人員,每次更換陳列品,哥哥總先告訴我,這次更換的有哪些名畫。因為有這些機會,所以故宮當(dāng)時所展出的《石渠寶笈》著錄的精品,我都有幸觀賞過。這一時期故宮博物院編印發(fā)行的《故宮周刊》、《故宮》(月刊),還有許多單行本影印的法書名畫等,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讀物。

抗戰(zhàn)勝利后回到北平,馬衡院長派我在古物館工作。從此,我就不再是參觀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