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華夏辨畫第一人 記九三學社社員、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圖)


他從事中國書畫鑒定八十多年,所過目的《高呼與可》與《出師頌》等都已成為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

徐邦達,出身于書畫收藏之家,受環(huán)境的熏陶,自幼喜愛詩詞書畫。18歲時他從師蘇州畫家李醉石學畫山水,同時又從師趙叔儒學古書畫鑒別,后又入書、畫、鑒三者皆長的吳湖帆門下。1950年到國家文物局工作。1955年轉(zhuǎn)入故宮博物院。現(xiàn)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央文物鑒定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名譽理事、西泠印社顧問等。從事中國書畫鑒定80多年,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書畫鑒定家和收藏家,有“華夏辨畫第一人”的美譽。曾發(fā)現(xiàn)國家級珍品唐代臨摹的懷素《食魚帖》、郭熙《窠石平遠圖》,他所過目的《高呼與可》與《出師頌》等都已成為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

花白的頭發(fā),起皺的皮膚,臉上散布著幾塊老人斑,一眼看上去,與普通老人一樣因歲月流逝而逐漸衰老。但是,炯炯的眼神當中,透著一股睿智。他就是九三學社社員、著名書畫鑒定家和收藏家,有“華夏辨畫第一人”、“徐半尺”之稱的徐邦達。

在故宮博物院繪畫館,館藏珍品《高呼與可》、《出師頌》都是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每次看到它們,徐邦達的心頭總不能平靜。正是他參與鑒定,并極力促成這兩件寶貝走進故宮博物院。而在他從事書畫鑒定的幾十年里,為國家鑒考、收購、征集傳世名跡已不下三四萬件。

鑒定《出師頌》入藏故宮

每當憶起當年第一眼看到《出師頌》的情形,徐邦達還是不能抑制興奮之情。但是,提及當年故宮收藏它所引起的紛爭,徐邦達只是說,“鑒定是一門科學。”

2006年11月16日,在故宮的《銘心絕品——兩晉隋唐法書名跡》特展中,書法作品《出師頌》在眾名家的絕世作品中搶盡風頭。但就在2003年,故宮博物院花2000多萬元巨資買下了千年法寶《出師頌》時,社會上引發(fā)了一場沸沸揚揚的爭論。有人說真,有人說假;有人認為值,有人認為不值,一時間議論紛紛。

關(guān)于《出師頌》,徐邦達說:“我已經(jīng)關(guān)注它很多年了。”這話得從頭說起。徐邦達有一個好朋友的父親曾在清宮里專侍字畫保管,有一個記錄了末代皇帝溥儀讓其弟溥杰帶出宮的字畫名錄的小本子。這位朋友生病后,認為這個本子可能對徐邦達有用,就把這個本子送給了徐邦達。從那個時候起,徐邦達就很留意本子上面所記錄的東西,每找到一件他就用筆劃個鉤,《出師頌》就在這個名錄上。“《出師頌》真跡自解放后就從未露過面,只是幾年前在北京嘉德拍賣會上拍賣過它上面的題跋”,徐邦達解釋說,“題跋是那些看過該字畫或收藏過該字畫的人在字畫的后面所題的字,可以割下來,與字畫既可以分也可以合。”

后來,偶然一次機會,嘉德拍賣行要拍賣《出師頌》,拿這幅字給徐邦達看。徐邦達頓時覺得眼前一亮,“絕對的好東西!”當時他和其他幾位專家都看過,大家都認為是真品,所以徐邦達給故宮寫信,給有關(guān)部門寫信,建議故宮一定要買下它。

可以說,徐邦達的一生貫穿于新中國文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他過目過全國各大博物館許多一級品和故宮許多一、二、三級品及參考品。同時他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先后為故宮博物院和地方博物館培養(yǎng)了一大批年輕的書畫鑒定研究工作者。

“徐半尺”的來歷

一次,一位來訪者將畫軸徐徐展開,剛看到一片竹葉的梢頭,徐邦達便脫口而出:“李方膺!”一語定音。畫軸展開,果然是“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作品。很多書畫卷剛打開半尺,徐邦達就已經(jīng)說出了與此畫有關(guān)的一切,以致人們送給他一個“徐半尺”的雅號。

如今,徐邦達在書畫鑒定界是大師級人物,一言九鼎。鮮為人知的卻是,當年他初出茅廬卻栽過一個大跟頭。徐邦達在以后的回憶中曾說:“我第一次買畫就買到假畫,學無止境??!”

那是在徐邦達18歲那年。一天,他看上了一幅據(jù)說出自“清初六大家”之一王原祁手筆的畫,細細審辨良久,以20兩黃金的高價購下??蓻]有想到,后經(jīng)明眼人鑒別竟是贗品。這次“走眼”成為徐邦達渴求掌握書畫鑒定知識的契機。

徐邦達正式涉足鑒定,則是在26歲那年。1937年夏,上海博物館舉辦《上海市文獻展覽》,在上海已有了點小名氣的徐邦達被邀去協(xié)助這一展覽的古字畫的征集、檢選、陳列工作。展會上展出了明代董其昌的《畫禪小景》卷,徐邦達非常喜愛,天天跑去看,流連忘返。后來,他找到此卷收藏者張大千兄弟,軟磨硬泡,最后以3500塊銀元買了下來。展覽之后,博物館的董事長、收藏家葉恭綽先生,又延聘徐邦達撰寫了《上海市文獻展覽古書畫提要目錄》。

30多歲時,徐邦達以能辨別古書畫時代及真?zhèn)味谏虾?。上海美術(shù)館成立時請徐邦達擔任鑒定委員,1949年他受聘為上海市文物委員會顧問。取得這些成績,可謂“年輕有為”,可是徐邦達一點也不驕傲,因為他深明“唯書畫二事,必能為之者始能鑒之,且為之精者鑒之精”的道理,他對臨摹、創(chuàng)作、鑒定,哪一樣也不偏廢。即使現(xiàn)在,徐邦達從事書畫創(chuàng)作和鑒別研究已有80多個春秋,成就卓著,聲名遠播海內(nèi)外。然而,他卻常說:“鑒賞古跡也罷,創(chuàng)作書畫也罷,越深入就越覺難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很多,我還沒有學好呢!”

乾隆走眼御批假畫

許多由徐邦達過目而走出歷史塵埃的古書畫珍品,就如他人生路途上欣賞到的奇花異草。一件件古書畫珍品重新入世,就是一個個令人著迷的發(fā)現(xiàn)故事。

上個世紀30年代,徐邦達發(fā)現(xiàn)了乾隆皇帝曾經(jīng)御筆親題為真品的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實為贗品?!陡淮荷骄訄D》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膾炙人口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清順治年間,此卷藏于宜興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后來吳病入膏肓時,因為非常珍愛此卷,就準備把它付之一炬用來殉葬,吳的一個侄子不忍心將此名物化為灰燼,于是在燒畫的時候趁吳不備,用偷梁換柱的方法把別的畫卷扔了進去,把這幅給搶了出來,但是首段的一小部分還是被燒損了。

后來,有收藏家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jīng)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剩山圖》和《富春圖》兩部分,身首各異。

乾隆年間,《富春山居圖》被收藏進宮,乾隆對此畫大加嘆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烧l料這幅畫竟是偽作,后來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20世紀30年代,故宮重要文物南遷,萬余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后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里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jīng)過仔細考證,他發(fā)現(xiàn)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一個真實的面目?,F(xiàn)在,《剩山圖》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圖》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元代“四大家”之一黃公望的《雪夜訪戴圖》也是沙里淘金,被徐邦達“淘”出來的。當時是在云南省博物館,那天臨走時徐邦達照例像往常一樣問了一句“還有沒有沒看的東西”。在一堆要處理的次等文物中,他發(fā)現(xiàn)了宋代畫家郭熙的《溪山行旅圖》中軸、元代黃公望的《雪夜訪戴圖》,而元代以上的作品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堆┮乖L戴圖》現(xiàn)在成了云南省博物院的鎮(zhèn)院之寶。

幾十年前在哪兒見到過的書畫,幾十年后再見時,徐邦達依然記憶猶新。70歲時,一次徐邦達在看兩個手卷時,只從裝手卷的兩個盒子上,便知那一字一畫是董其昌的作品,題目、內(nèi)容,幾十年前在哪兒見過,如數(shù)家珍。(吳志菲 京九萱 載于團結(jié)報 2007-7-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