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槳聲燈影”外的朱自清和俞平伯


上世紀20年代,俞平伯、朱自清的同題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曾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白話美術(shù)文的模范”。1988年,俞平伯在為南京出版社出版的詩歌、散文集《秦淮戀》一書作序時寫道:“我與佩弦兄的同題散文能流傳至今,實在是借了秦淮河的魅力,并非我們有什么神奇的功力……”那么,距今八十八年前的1923年,兩位文壇大家是如何走到一起,同題創(chuàng)作了這篇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的散文佳作的?

同辦《詩》月刊

1920年3月,俞平伯從英國返回杭州,暑假過后即到“杭州第一師范學校”任教,結(jié)識了比他大一歲的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將新詩集《不可集》送與他看,共同探討新詩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展,從此,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

1922年,俞平伯與朱自清、葉圣陶、劉延陵創(chuàng)辦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新詩雜志《詩》月刊,雖然這本雜志只辦了二卷七期,卻很有生氣。它既載新詩,也發(fā)表評論,團結(jié)新詩人,活躍了新詩壇。這是“五四”以來出現(xiàn)最早的詩刊。

同寫秦淮河

1923年暑假,朱自清回揚州探望父母后,來到南京,他和俞平伯約定,要趁此機會好好玩玩南京。

南京就像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侵蝕的痕跡,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各個時代,各種韻味,與好友攜手并肩,兩人花了四天時間把這個古董鋪子逛了個遍。不過兩人印象最深的還是秦淮河。千百年前,這里畫舫凌波,笙歌徹夜,自從孔尚任作《桃花扇》傳奇,這里更成了名滿天下的金粉之地。秦淮河是一條晃蕩著薔薇色的歷史河流。俞平伯與朱自清特地夜游秦淮。在兩岸妓樓和河中的畫舫的往來穿梭中,在昏黃的燈火和清朗的月輝交映中,領(lǐng)略悠悠的槳聲和悠悠的歌聲,發(fā)了回思古之幽情。

四天的暢游結(jié)束,兩人約定,各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題寫篇散文。次年1月,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在《東方雜志》上刊出,他以漂亮縝密、真摯清幽的筆法,細致委婉地描寫了他夜游秦淮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使文章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被世人傳頌,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白話美術(shù)文的模范”。俞平伯的散文也在《東方雜志》上同時刊出,這兩篇作品一時瑜亮,被稱為文壇一段佳話。

同在清華任教

兩人南京分手前,俞平伯送給朱自清一張明信片,明信片正面為南京夫子廟秦淮河景色;背面則題詩《秦淮初泛呈佩弦兄》:“燈影勞勞水上梭,粉香深處愛聞歌。柔波解學胭脂暈,始信青溪姊妹多。”后俞平伯將詩修改為“來往燈船影似梭,與君良夜愛聞歌。柔波猶作胭脂暈,六代繁華逝水過。”并改詩題為“癸亥年偕佩弦兄秦淮泛舟。”20年后,朱自清在《寄懷平伯北平》的詩中又回憶起當年與俞平伯共游秦淮的往事:“刻意作詩新律呂,隨時結(jié)伴小神仙。槳聲打徹秦淮水,浪影看浮瀛海船。”

在同游南京后的1924年、1925年,俞平伯和朱自清又合編了文學叢書《我們的七月》、《我們的六月》。此時,俞平伯已從杭州遷往北平,隨后,由于他的推薦,朱自清也來到北平,在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系任教。從此,俞平伯和朱自清的關(guān)系越發(fā)密切,他們合資開辦“景山書店”,專售與新文學相關(guān)的書刊,在清華大學,他們與楊振聲先生合開“高級作文”課。直到“七七”事變爆發(fā),北大、清華南遷,朱自清往昆明“西南聯(lián)大”,俞平伯因侍奉雙親,留在了北平。也就是在此時,朱自清受俞平伯之托,將其兩個女兒招至“西南聯(lián)大”就讀,成為她們的監(jiān)護人。兩位摯友,雖千里之隔,心卻依然相通。1943年,為了解決朱自清先生在生活上的困難,俞平伯親自為他售書。

抗戰(zhàn)勝利后,他們得以在北平重逢,不料三年后,朱自清病逝,俞平伯無比悲痛。1948年8月26日,他到清華大學文學院參加了追悼會,并送了挽聯(lián)。

俞平伯單游秦淮

1959年春,全國人大、政協(xié),組織代表、委員赴外地視察。俞平伯隨團一同南下,訪問至江蘇淮陰,按照預(yù)定線路,本應(yīng)走南通過江,訪蘇州等地。俞平伯卻不訪“第二故鄉(xiāng)”,匆匆告別,走鎮(zhèn)江過南京北回了。此舉令代表團成員大惑不解。原來他獨自一人重游南京,登雞鳴寺去憑吊與朱自清同游的往事,感慨萬千。次年年末,他完成了一篇小賦,以紀念舊友佩弦,題為《重游雞鳴寺感舊賦》,他在“序”中寫道:“余己亥春日,自淮陰過鎮(zhèn)江達南京,翌晨游玄武湖,遂登雞鳴寺豁蒙樓,時雨中岑寂,其地宛如初至,又若夢里曾來,蓋距癸亥年偕先友朱君佩弦同游,三十六載矣。擬倩子墨,念我故人,而世緣多紛,難得靜慮,及庚子歲闌始補成此篇。”在用16句對雨中的雞鳴寺做了細致的描寫之后。文字轉(zhuǎn)入主題,緩緩訴出他“思舊神愴”的感觸和對先友的思念,讀之無不為之動情:

推窗一望。綠了垂楊,臺城草碧,玄武湖光。觀河面改,思舊神愴。翱翔文囿,角逐詞場,于喁煦沫,雞黍范張。君趨滇蜀,我羈朔方,訝還京而顏悴,辭嗟來之敵糧,失際會夫昌期,凋夏綠于秋霜。心淳竺以行耿介,體銷沉而清風長。曾南都之同舟,初邂逅于浙杭。來翰海兮殘羽,迷舊巷乎斜陽。當鶯花之三月,嗟雜卉之徒芳。想煙扉其無焰,痛桃葉之門荒。問秦淮之流水,何燈影之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