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張西曼與北京大學


1998年在北京大學建校百周年隆重的紀念活動中,北京大學出版社收錄的《我與北大》一書選登了張西曼教授回憶二十年代初期協(xié)助創(chuàng)辦北大俄文系經(jīng)過的《北大俄文系的厄運》一文。北京大學俄語系在系史中也記載了張西曼在二十年代的北大傳播俄語教學的貢獻。

張西曼(1895—1949),字百祿,湖南長沙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也是堅定的愛國主義者和英勇投身于抗日運動的民族英雄。張西曼與北京大學的關(guān)系源遠流長,最遠可以追溯到本世紀的初葉。

在具有進步維新思想的張西曼之父張梓林和兄長張仲鈞的影響下,張西曼1908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進入原由族兄張百熙主持經(jīng)辦的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前身)學習,同時積極從事革命活動。1911年1月為避清廷追捕,正在京師大學堂二年級讀書的張西曼北上留學俄屬海參崴,進入當時該城唯一的俄帝國東方語文??茖W校(后改東方大學)研習政治經(jīng)濟。12月受革命黨人黃克強(興)、陳英士(其美)委托,曾孤身赴中俄邊境的深山老林中招募反滿騎兵支援辛亥革命。1912年在莫斯科和彼得堡考察期間接觸了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的著作,產(chǎn)生了中俄革命互助的思想。1914年經(jīng)外蒙回國后,在東北三省從事革命工作,1917年在哈爾濱濱江道尹公署工作期間與友人共同創(chuàng)辦了東華學校,以后該校成為東北建黨和國內(nèi)革命者赴蘇俄留學的據(jù)點。

十月革命爆發(fā)后,張西曼為之興奮鼓舞,遂再度赴俄考察,他讀到大量有關(guān)十月革命的宣傳材料,認識到“十月革命必有偉大的成功前途”,遂從蘇聯(lián)致函孫中山和革命元勛萬福華及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積極主張發(fā)起(科學的)社會主義研究會,接受十月革命的經(jīng)驗,在適應(yīng)中國落后的經(jīng)濟條件下,充實我國革命的領(lǐng)導(dǎo)組織,青年干部和民眾基礎(chǔ),以補救以前僅僅利用會黨新軍策略的不足……”萬福華和蔡元培兩先生即聯(lián)電催張西曼回京,1919年7月張西曼應(yīng)邀回到北京進入北京大學圖書館編目室工作,利用這里的便利條件,成立了十月革命以后中國第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社會主義研究會》。當時先后參加該會的積極分子,據(jù)張西曼在《歷史回憶》一書中的記載,有“李守常(大釗,北大圖書館主任)、毛澤東、周恩來、陳顧遠、范體仁、易克嶷、郭夢良、徐六幾、易家鋮(君左)、孟壽椿、張國燾、鄧仲夏、瞿秋白(北京外交部俄專學生)、朱謙之、費覺天、陳獨秀(北大文科學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教授)等百數(shù)十人,分會也分布于全國大都會”。到了1920年,《社會主義研究會》因鑒于聲勢日趨浩大,北洋軍閥更未敢橫加干涉,也進一步分別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俄羅斯研究會》。

1920年秋季已經(jīng)開始招生期間,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臨時接受了張西曼等人的主張,作了個英明的決定:成立俄文系。后由于該系主持不得人,僅敷衍兩期,就遭遇到張作霖入京當大元帥不能繼續(xù)舉辦的厄運。但終究在非常艱苦的情況下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寶貴的俄文翻譯人才,如解放后長期擔任北京大學俄語系主任的曹靖華教授就是該系二期的旁聽生。

張西曼同時在外交部北京俄文專修館任教,瞿秋白就是這時期學生。受張西曼的影響,瞿秋白1920年秋也踏上俄羅斯的土地考察。1921年,張西曼與柏烈偉合作出版了《俄文文法》一書,1922年1月由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以廣州人民出版社的名義翻譯出版了《俄國共產(chǎn)黨黨綱》。1924年張西曼又創(chuàng)辦了北方交通大學俄文班,以后在國共合作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的張沖就在這個班里學習。1925年張西曼又創(chuàng)辦了國立中俄大學。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耿云志副所長幫助下,筆者發(fā)現(xiàn)了1921年4月4日住在東城翠花胡同12號的張西曼給住在后門內(nèi)嵩祝寺后身鐘鼓寺14號的胡適之先生(即胡適)的一封信,信中談到“我是有志研究俄羅斯文學的一人,且常以‘中俄文化’的相互溝通自任”,此后張西曼以一生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奮斗歷程證實了自己的諾言。(張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