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社史人物——鄒承魯


 

鄒承魯(1923——2006),生物化學家,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委員,八屆常務委員。

鄒承魯,江蘇省無錫縣人,1941年重慶南開中學畢業(yè),1945年西南聯(lián)大化學系畢業(yè),1951年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1951年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多年來,歷任一些國內外重要科學期刊編委,包括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副主編Analytical Biochemistry及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編委,美國Biochemistry及FASEB Journal顧問編委等。1981-1982曾應聘擔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1986-1990年間曾分期擔任美國國立健康研究Fogarty研究員。

鄒承魯院士發(fā)現(xiàn)純化的細胞色素C與在線粒體結合時性質的差異;對呼吸鏈酶系的研究,為我國酶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在胰島素人工合成中負責A鏈及B鏈的拆合,確定了合成路線;蛋白質必需基團的化學修飾和活性喪失的定量關系公式和作圖法,被稱為“鄒氏公式”和作圖法;關于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理論和反應速度常數(shù)測定的新方法,得到國際上廣泛采用;關于細胞色素b的三相還原,胰島素A鏈及B鏈本身含有形成完整分子的必要信息,在弱變性條件下酶活性喪失先于分子整體的構象變化,因此酶活性部位具有較高柔性并為酶活性所必需等,都是開創(chuàng)性工作。

鄒承魯在國內外重要雜志發(fā)表研究論文二百余篇。由于在生物化學領域內的貢獻,1992年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生物學獎。人工合成胰島素,及蛋白質必需基團的化學修飾和酶活性喪失的定量關系工作,分別獲第二次和第三次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后者還獲得1989年陳嘉庚獎。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活性部位新熒光團的形成,酶活性部位的柔性,和酶作用不可逆抑制動力學工作,先后三次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或自然科學一等獎。此外還獲得國家及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多次。

鄒承魯一貫強調基礎研究,不斷呼吁要重視基礎研究,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他一貫堅持科學上的重大決策應該充分聽取科學家的意見,反對用行政手段解決科學問題。鄒承魯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建設和發(fā)展,對我國學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學會建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生物學界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鄒承魯滿腔熱情地積極為國家科技政策和科學發(fā)展建言獻策,為我國科學事業(yè)快速健康發(fā)展嘔心瀝血。鄒承魯曾先后四十余次撰文在報刊和雜志上發(fā)表關于維護科學尊嚴、反對不正之風等問題的意見。他堅決拒絕論文署名“搭車”,堅決拒絕有償宣傳,絕不接受不屬于自己的“榮譽”,是一位剛正不阿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