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然先生(1893——1975)奉天(今遼寧)撫順人。字回波,號夢白。九三學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19年入北京高等師范。1923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1928年回國,任東北大學教授、張學良咨議及其家庭教師。1931年后,任北平師大教授,東北外交研究會秘書主任,東北大學秘書長代行校長職務等職??箲?zhàn)中任國民參政院參政等職。1945年加入民盟, 1984年僑居日本。1951年回國。1955年被聘為國務院參事室參事。1975年1月31日因病去世。
教育強國理念之萌生
王卓然少時家貧,其父認為窮的原因皆為沒讀過書,故忍著窮也要讓獨子卓然上學??恐H友的資助,王卓然由小學而初級師范,而高級師范的英語專修科。在這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中,他非常用功,寒暑假也不回家,留在學校補習功課,不論月考、期考還是年考,甚至畢業(yè)考,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王卓然在他的《自傳》里談到他的社會思想來自兩個源頭:一是幼時受俄日帝國侵略的刺激,在他八九歲時,生他的村莊,是帝俄與日本爭奪的戰(zhàn)場,他親眼目睹了侵略者的兇殘,有一次其父險些被日本兵打死;另一個是受梁啟超學說的影響。讀了梁啟超的《新民論》和《新民叢報》,使他增強了探索興邦富國的意識,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增加的內憂外患,他積極參加抵制日貨等愛國活動。從梁啟超的言論中他體味到要想強國,必須“振興教育,發(fā)展科技”,而要達此目的,先要向洋人學習。一天,王卓然在報紙上見到一則消息說,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要到北京大學和高等師范講學,高等師范要設立一個教育研究科,轉收各省高師畢業(yè)且有教育經驗者來聽杜威講學。王卓然喜出望外,認為留學之愿難償,姑求其次,乃跑到北平報考,作了杜威的及門弟子。在此學習期間,他還兼任高師附中的英文教員。
《中國教育之一瞥》探索教育出路
民國初年,中國的學制因襲日本的模式,多有與國情不符之處,教育改良呼聲日高。期間歐美教育家曾頻頻來華考察,使中國教育界得以全球視野與多元參照系來審視自身教育的發(fā)展。
1921年,美國教育史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孟祿教授,應中國實際教育調查社之邀來華考察。曉莊師范的教育科主任陶行知、南開大學教育主任凌冰等人任翻譯。王卓然和湯茂如全程陪同,分別擔任翻譯文件、打字、會計事務以及中文文件、記錄和其他庶務,不領薪水。自1921年9月至12月,歷時七十多天,考察了九省的上百所學校,在17個大城市進行了講演和座談,積極傳播平民主義教育思想,期間他曾兩次來天津,先后到直隸第一師范學校、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扶輪中學校、南開大學等??疾?。
1923年,王卓然出版了記錄孟祿來華考察全程書——《中國教育之一瞥》,并對其來華價值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孟祿“有很好的科學的社會背景”,中國“教育上的毛病,非請一個有聲望的外國大夫來治治不可”“西國的文化勢力把中國搖撼的馬仰人翻,我們于奮斗的過程中,請個友邦的朋友來幫忙,也是無傷的。” 孟祿是旁觀者或許可以看清中國教育的優(yōu)劣所在。
任奉天教育廳視學有魄力
1922年,王卓然從北平高師范畢業(yè)后返奉,任奉天教育廳視學。在此期間,王卓然經常深入學校,詳細考察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情況,并形成詳細的書面報告呈奉天教育廳,對推進教育事業(yè)良性發(fā)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比如1923年9月他先后到省立第四師范和附屬小學視察后,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讀書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并提出具體改進要求,指示省立第四師范:要設立學生圖書館,以便學生自動學習;于操場邊空地應鼓勵學生的作業(yè),如種植與理科有關系的植物;力改講演式的注入,教法應注意自學輔導主義;添置理科儀器,以便學生學習科學時人人皆得試驗與練習。指示附屬小學要設立兒童圖書館;改良習字、圖書、算術、修身等教法。
王卓然的工作得到奉天教育廳的充分肯定,在《奉天教育廳呈省長公署為派員駐美調查新教育》中談到:“駐美調查員任滿回國,擬遴員接替,恭請鈞鑒事。”“查有北京高等師范研究院畢業(yè)教育學士、省視學王卓然學識優(yōu)長、操行高潔,辦事亦有魄力,堪以派往。”
執(zhí)掌東北大學校政
1923年,王卓然獲官費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留學專攻教育哲學、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在該院學習四年獲碩士學位。假期他到各地做工或作有償講演,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
1927年6月,王卓然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8月他離開美國,赴歐洲考察教育,間作文化講演,足跡遍及英、法、德、意大利、奧地利、瑞士、丹麥、荷蘭、蘇聯(lián)諸國。1928年7月底,經西伯利亞返回奉天。讓他感覺觸目驚心的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日深,日軍炸死了張作霖,進而逼宮,向少帥張學良索要東北的森林、礦產、鐵路的權利。張學良不為所動,他一面力抗強權、一面積極延攬人才,勵精圖治。聽說王卓然學成歸來,馬上約他懇談,說出他抵抗日軍侵逼的決心,邀其幫忙做事。當時就約定王卓然到東北大學任教授,同時作他的咨議。不久張學良又約他做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師,教授英語和國際常識。9月1日,王卓然在東北大學新學期開學典禮上代表教師講話。1931年3月然被任命為東北大學教育學院代院長。東北大學的領導體制是委員制,設11位委員,4月王卓然被選為委員。
九一八事變后,東三省大片土地淪陷,東北大學遷往北平王卓然隨張學良住在順承天府,照顧張子女,與此同時他還兼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講師。
1933年春,熱河失守,張學良被迫下野到意大利考察,臨行前囑咐王卓然:一定要復土還鄉(xiāng),武要保存東北軍,文要辦好東北大學,多培養(yǎng)干部,并任命王為東北大學秘書長,代行校長之職。按照張學良的指示,王著手東大校務:管訓上超越黨派、不論學生的思想是左還是右,要一視同仁,啟發(fā)大家的團結力與愛國心,注重學術、注重軍訓,使學生能拿筆也能拿槍,在復土還鄉(xiāng)的目標下忘我團結。他還建議為將來聯(lián)俄抗日需要創(chuàng)立俄語學系和日文班,以培養(yǎng)聯(lián)絡與通譯人才。首期俄語班招收40名學員,為與蘇聯(lián)交往培養(yǎng)了骨干。為嚴格管理學生,王卓然公布了《懲戒條例》,共8章45條。為抵御外侮,壯大力量,他還曾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和接濟困難學生。
1936年6月,王卓然由東北大學去職。
關注幼兒教育事業(yè)
王卓然曾以社會賢達身份與毛澤東、董必武等同為南京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二屆參政員。1941年,他因向蔣介石提時政意見而觸怒了蔣,后被當局認為是中共的外圍。從1941年起,王卓然改為從事經商活動,但他并未停止民主活動。1945年他加人民主同盟并與許德珩等,共同發(fā)起九三學社,他是第一批九三學社理事之一。1948年初,他因受到當局迫害,不得不赴日經商,他特意托章士釗捎信給周恩來.明確表示“欲為將來建設、收購物資上努力。”解放后,他受組織委托.繼續(xù)留在日本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服務,常做進出口貿易。他的愛國行動受到了在日反動勢力的注意。1951年5月.他乘船脫險回到天津,與住在河北區(qū)博愛道28號的家人團聚。
該住宅為意式建筑風格的地下室三層小洋樓,該樓分為兩個門棟。其中28號的居室共8間,使用面積160多平方米,按一戶居住設計附屬設施。1951年后在津生活期間,他投身公益事業(yè),王卓然除在此撰寫回憶文章、與舊交書信交流之外,還投資創(chuàng)辦了幼兒園和兒童文化服務館。1952年9月,“和平幼兒園”正式成立,年底即開始招生,初為四個班,后增加到五個,投資5萬元,招收兒童150人,到1956年,交天津第一輕工業(yè)局接辦。1953年開辦兒童文化服務館約有萬冊圖書供中小學生閱讀。還買了電視機供孩子們觀看,組織了航空、航海模型、半導體制造小組。購置了麥克風、舞臺幕布、幻燈機、幻燈片供中小學無償借閱。
周恩來總理得知王卓然回津繼續(xù)為教育事業(yè)做貢獻,十分高興,請他擔任國務院參事,并同意他提出從事科普活動的要求。1956年,他在天津考察科普工作后,還特意給天津科普協(xié)會負責人寫來信,提出加快科普發(fā)展的建議,此舉有力地推動了天津科普工作。不久之后,天津科普協(xié)會就發(fā)展會員近一倍,達到近3O00人,并召開了科普工作積極分子大會。
1961年交天津市文化局接辦。1968年,幼兒園和兒童文化服務館均停辦。
1957年,王卓然響應國家號召,致力于中小學生校外教育,于兒童節(jié)在北京成立“少年兒童教育服務館”,服務對象時11歲至15歲的中小學生,目的以此作為一塊實驗田,在少年兒童中普及科學知識,年逾花甲的王卓然,利用業(yè)余時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通過各種方式增強學生對科技的興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一是設立少年兒童科技圖書館,為學生提供科技圖書;二是設立工藝室,教孩子們組裝無線電礦石收音機和三燈至五燈機,拆裝機器和自行車;三是舉辦科學學習報告比賽會;四是組織科學問答;五是組織學生到天文館參觀,看月亮和宇宙旅行;八是利用黑板報公布科學新聞;九是舉辦科學小實驗;十是結合中心問題向全體學生提供同一本科普圖書,閱讀后集體討論。此外還添置了電視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現(xiàn)場學習,還到野外采集礦物質,教學生們作小動物標本。他還總結出十六字經驗“統(tǒng)籌需要,集中設備、計劃使用,高速流通”。
王卓然先生終身致力于祖國的教育事業(yè),臨終還留遺言,讓子女為故鄉(xiāng)建圖書館。死后,他的骨灰一半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一半送回故鄉(xiāng)安葬。現(xiàn)在他的遺愿已變成現(xiàn)實,由其子女捐巨資建成的圖書館聳立村中,上有呂正操將軍題寫的館名。內陳珍貴的王卓然照片和史料。他的墓地在村東山,墓碑是張學良將軍親筆所題,這是世上唯一一處有張學良題碑的墓地。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1.《自傳》王卓然
2.《中國教育之一瞥》
3.《家父生平點滴》王福時
4.《家事飛鴻》王淑時
5.《為少年兒童向科學進軍鳴號角》王卓然
上述資料均見《王卓然史料集》趙杰 王太學主編 遼寧省和撫順市順城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 1993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張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