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金”“鎰”良緣:段金玉與吳征鎰62年的相濡以沫


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院士的夫人段金玉,是一位研究生物的教授,也是九三學社社員。因為學術上的關系,大家都尊稱她“段先生”。段先生曾在清華、北大任教,1959年跟著吳老定居云南后,同樣任職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她為人低調,幾乎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媒體的采訪。

敲開段先生位于昆明北市區(qū)一棟普通高層住宅的門,老太太獨自在家。屋里的擺設很簡單,客廳的兩個大書柜塞滿了書。雖然定居云南54年,但鄉(xiāng)音未改,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招呼我們坐下。80多歲高齡的她,思路依舊清晰,聲音也很洪亮。“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我也不例外。”8月的一個上午,段先生首次向媒體講述了她與吳征鎰院士平淡卻相濡以沫的愛情。

7個兄弟姐妹,5個是大學生

段先生的父親是學工科的大學畢業(yè)生,母親雖沒念過什么書,卻知書達理,執(zhí)意要讓孩子上學。所以兄弟姐妹7個人,有5個是大學畢業(yè)生。

父親是家里唯一的經濟支柱,段先生中學畢業(yè)后,曾有親戚對母親說:“你們家這么困難,干嘛還念書?不如把姑娘嫁出去算了。”母親沒有多言,只答了句:“念了書再說”。

1944年,段先生中學畢業(yè),本來是想報考北京醫(yī)學院,但因種種原因不能報考,只能考輔仁大學的生物系醫(yī)預組。輔仁大學的學費貴,為了節(jié)約,她總是去舊書攤買那些留白特別多的書,把它們當做筆記本,用書上空白的地方抄筆記。她對學習從不馬虎,也不考慮婚嫁之事,因為“書蟲都是不談戀愛的”。

1945年秋冬,她被查出患有初期肺結核,不能再繼續(xù)就讀醫(yī)預組,只能轉到了生物系,直到1948年畢業(yè)后留校任生物系助教。

1948-1949年的這一學年中,清華大學生物系李繼侗教授到輔仁大學生物系來代課,教授植物生理學課程。段先生幫助李教授安排實驗課,由此李教授對她有了較深的印象。問段先生是否愿意到清華來當助教?此時,吳征鎰也在李教授那里做教員,而且也是他的學生。“那個時候,大家都向往去清華大學,既然人家叫去還能不去嗎”。于是段先生便離開了輔仁大學,到清華大學工作。

那是1949年的夏天,當時的吳征鎰已經到了北京市軍管會高教處任副處長,但因觸電跌傷腰椎,需療養(yǎng)半年,而調回清華大學生物系,在校醫(yī)院養(yǎng)病。雖然兩人同在清華園,但卻從未見過面。

就圖他人誠實,工作努力

一轉眼,到了1949年的冬天,吳老的身體已基本恢復了,可以借助拐杖走路。那時已快過年,清華大學當時的學生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少有家在本地的,而這些學生基本不回家過年。所以清華所有教職工和學生都會一起聯歡,大家包餃子、搟面條,在一起吃年飯。

在生物系的會議室里舉行的聯歡會上,段先生第一次見到了被老師不??洫劦膬?yōu)秀學生——吳征鎰。但此時的她,卻絲毫沒有想到,這個身材瘦瘦,戴個古董眼鏡,穿解放軍灰棉襖的書生,將是與她攜手60余年的人。

聯歡會結束后,就有老師和學生來牽線搭橋了。一天,單位的一位老師跟她閑談,問了家庭情況,又問有沒有對象,得知段先生還是單身,便推介起了吳老。由于從小看母親拉扯7個孩子很辛苦。所以她并不想結婚,便謝絕了這位老師的好意。不曾想牽線的人一直絡繹不絕,段先生想,那就聯系聯系吧。

第一次見面談話,吳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告訴了段先生,段先生當時的感覺就是,這個人很誠實,再加之李教授對吳老很是夸獎,大家又都是同行,以后有共同語言(段先生覺得這個非常重要),所以對吳老心生好感。雖然吳老比她大了快10歲,但因為自己的父親比母親小,所以母親給孩子灌輸的思想就是,別找比自己年齡小的,照顧一輩子太辛苦,所以一家人也并不介意吳老的年齡。

可是,第一次見丈母娘后,母親有些不同意了。母親覺得他戴著個眼鏡,以后眼睛肯定不好。再加上穿個灰棉襖,衣服袖子還被刮了個大口子,白棉花都露出來了,這也說明不會縫補,生活能力不強。但是段先生卻覺得,自己也就圖這個人實在,而且他的老師說他工作很努力,這就夠了。加之父親也比較支持女兒的選擇。他們也就算確立了戀愛關系。

但吳老當時的工作非常忙,他們兩人很少有相處的時間。

郭沫若證婚,兩人聚少離多

1951年4月22日,星期天,兩人結婚了,一個25歲,一個35歲,證婚人是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儀式很簡單,就在吳老當時任職的中國科學院的禮堂里,請大家吃了些花生瓜子。

結婚后,北京的大學院系調整,段先生被安排到了距離當時北京城里10多公里的北京大學任教,而吳老在城里的中科院植物所工作。由于當時交通不發(fā)達,公共汽車晚上6點就沒了,所以兩人還是聚少離多。雖然同在一個城市,但每個月能見上一兩次就算不錯了。直到1957年春天,中科院植物所給他們分配了宿舍,兩人才搬了進去。

1958年夏天,吳老來到昆明籌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夫唱婦隨,第二年段先生便帶著7歲的兒子和6歲的女兒也來到昆明。別人問她為何只養(yǎng)育兩個孩子,她說:“中國有句話:一兒一女一枝花,無兒無女活菩薩。我原來想當活菩薩,沒當成。那我就當一枝花。”

剛到昆明時,條件很艱苦,分給段先生的實驗室空蕩蕩,她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設計實驗臺。參照清華實驗室的標準,她做好了設計,因為沒有木頭也沒有工人,實驗室的建設被擱置了很久。吳老很忙,根本顧不上家,而段先生自己工作也很忙,還要獨自拉扯兒女。可直到現在,她對此都沒一句怨言。

結婚62年從來沒紅過臉

兩人婚后沒多久,吳老便提議商量下家務事分工。

他說,“我的事挺多,最好你管家。”

“怎么管?”

“最好什么都管。”

從此,吳老便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當起了“甩手掌柜”。

而段先生則承擔了所有家務,劈柴、下煤,就連吳家的事都得一手操辦。遠親要接濟,小輩讀書要資助,每月照單按時寄錢出去。寄完了告訴吳老,他“哦”一聲,就啥也不管了。

就連做衣服,都得先去鋪子選好料子和裁縫,才把吳老叫去量尺寸,有時候做好叫他再去試,便嫌麻煩,說“衣服還要試呀?”

在段先生印象里,吳老幾乎沒做過什么像樣的家務,也不知道如何照顧好他自己。60歲時要去西藏,段先生沒阻攔,給他準備了1000片維生素C,反復叮囑要記得吃,也給同行的人吃。結果人回來后,瓶子蓋都沒打開,他說都不記得這個瓶子是干嘛用的。后來,因為兩次進藏,每次數月,回來后因為缺乏維生素C而開始掉牙。

“他的脾氣非常好。用他的話說,有什么好吵的?”不但在家這樣,在外也很少動過氣。段先生認為吳老非常寬容,當他情緒不好的時候,最多就深深嘆一口氣“唉……”,然后一切都放下了。有時遇上與人有分歧,他會很耐心地解釋;如果對方還不理解,他就不管了,繼續(xù)干自己的事。別人的事,永遠都干擾不到他。誰想跟他吵架,吵不起來,誰想跟他打架,更不可能。在他眼里,除了植物,其他都是俗事。

而段先生也有自己的生活智慧,感覺兩人要動氣,她就拉開門往外走。等回家后,也不再提,全當什么都沒發(fā)生過。結婚62年,兩人從沒吵過一次架,沒紅過一次臉。

如今,吳老走了,留下段先生一個人。她說,人總得掙扎著活著。(此文2013年9月6日發(fā)表于《春城晚報》A4版,作者為春城晚報首席記者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