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上的傅璇宗先生
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傅璇琮先生是我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他長期從事唐宋文學研究及古典文獻整理工作,在海內外學術界有著廣泛和崇高的學術聲譽。傅璇琮在古典文學研究、古籍整理等領域都有重要成果,并扶持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古代文學研究的生力軍。
全國政協(xié)委員、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葛曉音,為我們回憶了她和傅璇琮的師生情。
初識傅先生
1982年夏,我從北大碩士畢業(yè)時,傅璇琮先生曾是我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委員,所以可說是我的座師。那時研究生數(shù)量少,老先生們又特別認真,答辯會的氣氛之緊張,不亞于當今的博士論文答辯。
對我的畢業(yè)論文,各位老師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但也有不少嚴肅認真的批評。傅璇琮先生談了很多意見,都非常具體和精辟。我一時記不下來,瞥見他手里拿著我的論文,每頁周邊的空白處都密密麻麻地寫著好多鉛筆字。于是答辯結束后,我就向傅先生請求,用我手上的論文把他寫有批語的那本換下來,以便認真學習。傅先生答應了,但是沒有馬上交給我。
后來傅先生把論文給我時,我發(fā)現(xiàn)上面有些鉛筆字被擦掉了。但是仔細辨認紙上印跡,可以看出其中有一句似乎是“囫圇吞棗”。我頓時明白,因為我的碩士論文題目是《初盛唐詩歌的發(fā)展》,要在5萬字的篇幅里論證這個大題目,肯定有很多疏漏和來不及消化的東西。
傅先生在把論文交給我之前,仔細刪改了上面的批語,是不想讓我有心理負擔。我至今仍然很感激他的提醒,從此以后也對傅先生的細心和認真有了深刻的印象。
提攜后生學者
碩士畢業(yè)留校后,在上世紀8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很少見到傅璇琮先生。盡管如此,我仍然能感到傅先生對后輩的關懷。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陳貽焮的《杜甫評傳》上卷出版后,接著寫中下卷,完工后要我為他寫一篇跋文。我當時惶恐至極,因為上卷的序是林庚先生和傅先生這樣的大學者所寫,我一個入門剛十年的弟子,有什么資格寫跋呢?但在陳先生的堅持下,我只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寫了。沒想到陳先生把出版后的《杜甫評傳》中下卷分別寄給他的朋友后,很快收到了傅先生的回信。
傅璇琮先生在信里特別稱贊了我的“跋”,還說下次再版可以把這篇文字列在林、傅兩位先生的序后作為“三序”。陳先生給我看了傅先生的信后,我知道原來傅先生也像陳先生一樣不講論資排輩,可以為提攜后生學者而提出這樣超越常規(guī)的建議。
傅璇琮先生對青年學者的熱心扶持,是有口皆碑的。我也曾親眼得見:上世紀90年代中,北大歷史系和唐史學會得到美國一位愛好唐代文化的巨商資助,成立了唐研究基金會,每年可以資助一本《唐研究》的刊物和幾本唐研究方面的著作,資助的著作要經(jīng)學術委員會嚴格審查討論。
傅先生每次開會必到,積極推薦唐代文學研究界出現(xiàn)的新人。記得有一次他推薦陳尚君的論文可以結集出版,親手寫了很長的推薦書,詳細論證陳尚君著作的學術價值和創(chuàng)新性,使這本《唐代文學叢考》得以順利通過,整個過程使我非常感動。
學術上的權威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參加廈門大學的唐代文學學會的年會后,我才有了見傅先生的較多機會。
1992年我第一次參加大會,正好是唐代文學學會換屆,從這一年開始由傅先生任會長。后來,我由常務理事到副會長,一直在傅先生的領導之下。每兩年一次的學會年會,傅先生都精心設計研討主題,親自聯(lián)系主辦單位,關注《唐代文學研究年鑒》和《唐代文學研究》兩本年會刊物的出版。
在北京和外地開學術會議、每年的論文答辯評審等場合,我也常常能見到傅先生。傅先生每有新著出版,總是送我一冊,我有書也一定呈請他指教。我知道他的工作非常繁忙,頭緒也多,一般情況下不敢打擾他。但是有什么會議請他出席主持,他從不拒絕,也從不敷衍了事,總是認真發(fā)言,提出許多非常有建設性的意見。
有一次去北師大開會,在校內馬路上遇到他,他問我:“你知道今天與會的都有誰嗎?”我說不知道。他就笑著說,你參加會議不把這些都了解清楚嗎?我這才知道原來他參加每個會議之前都是認真做功課的,事先一定把會議的宗旨了解清楚,做好準備,所以在會上才永遠不會發(fā)空論,而且每次都有新鮮的意見。
傅先生以自己的學術著作及其主持的大量項目實踐了他的種種建議。他的《唐代詩人叢考》是唐代文學研究者人手一冊的必讀經(jīng)典,同時他的研究視野又不限考據(jù)和文獻,《唐代的科舉與文學》以及《李德裕年譜》《唐翰林學士傳論》等都是研究唐代文學發(fā)展的社會原因與文學關系的典范之作。這些著作引導了30年唐詩研究的主要方向,出現(xiàn)了大批為國內外漢學界注目的成果,而且影響到其他相關方向的研究。
我常常想,如果把傅先生每次在學術會議上的發(fā)言搜集起來,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出這30年來我國學術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而且能證明他的許多意見都是有前瞻性的,對學術的發(fā)展是有指導意義的。
為人謙和的大家
傅璇琮先生的為人謙和也是眾所周知的。
傅先生為新時期中國的古籍整理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長期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成員、中華書局總編輯,與顧廷龍主編了《續(xù)修四庫全書》,后來又與楊牧之主編了《中國古籍總目》,并擔任《全宋詩》第一主編,此外還有《全宋筆記》《宋登科記考》《宋才子傳箋證》等等重大項目。
傅璇琮先生從不掛主編的虛名,每個項目都是親自選題策劃、參與編寫,直到落實出版,精力之旺盛實在驚人。他還組織許多青年學者加入到《唐代文學編年史》《唐才子傳箋證》等大型項目中去,為唐代文學的研究奠定了寬廣而扎實的基礎,也培養(yǎng)了許多學界新人。
2004年我在香港浸會大學任教,文學院要我組織一個“名賢講席”,要求邀請全世界最頂尖的古典文學研究者來講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路方法,每位講者配一位專家作講評。我們邀請了傅璇琮先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浦安迪先生、日本東京大學的田仲一成先生,以及當時在港任教的臺灣大學吳宏一先生和北大張少康先生。
我在排場次時,請傅先生講第一場。他看到講席程序表以后,把我叫到一旁,悄悄說:“你把我安排在第一講不合適,讓外賓先講吧!”我認為傅先生應該最先講,這是當仁不讓的。他推讓再三,我還是堅持請他最先上場。
傅先生就是這樣,盡管已經(jīng)是國內人人敬仰的權威,卻從來不在場面上擺大學者的架子。(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奠定古典文學研究的學術基礎。后因全國院系調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年畢業(yè)留校任助教。后調入中華書局。
傅璇琮歷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央文史館館員。2008年3月起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去世,享年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