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魏建功:用執(zhí)著締造中國語言文字學新成就


在江蘇省海安縣一個小鎮(zhèn)上,曾經(jīng)誕生了一位一代國學大師。也許你還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可以說他影響著你的一生,你說的普通話、寫的簡化字、用的新華字典,抑或高深的音韻學、中國古典文獻學都飽含他辛勤的汗水和不朽的貢獻。

他的名字叫魏建功,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九三學社第三、四、五屆中央常委,第六屆中央委員。近日,江蘇省海安縣政協(xié)編纂了一本《海安文史資料專輯——魏建功》,介紹魏建功的家世、求學經(jīng)歷以及學術成就等,為讀者認識、了解這位大師打開了一扇窗。

魏建功1901年11月7日出生于江蘇省海安縣(當時屬如皋縣)西場鎮(zhèn)。1919年,魏建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乙部,經(jīng)過兩年的勤學苦讀,以優(yōu)異的成績轉(zhuǎn)入北京大學文本科中國語言文學系,師從錢玄同、沈兼士、馬裕藻、沈尹默、魯迅、胡適、周作人等名師。1925年,魏建功畢業(yè)留校任教。

作為一名文化學者,他繼承和發(fā)揚前人所開創(chuàng)的、被當時稱為“古今中外派”的會通中西、融合古今的研究道路,結合國情,積極推動我國語文現(xiàn)代化運動,在推行國語、編纂語文工具書、漢字改革等方面,始終步履不停,用執(zhí)著造就了中國語言文字學的新成就。

“自章太炎、錢玄同之后,在音韻學方面獨樹一幟的,唯建功一人而已。”

——詩人柳亞子

在語言學界,魏建功有一大批熟識的師友,其關系極為密切,劉半農(nóng)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在1917年劉半農(nóng)就來到北京大學執(zhí)教,三年后去了英國、德國留學。于1925年在巴黎大學獲得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又回到北大任教,并兼任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國文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職務。

此時的魏建功,則以“乙丑科狀元”剛好畢業(yè)留校任教。那年的秋天,劉半農(nóng)從國外帶了些儀器回來,需要人手幫忙開箱收拾,經(jīng)沈兼士介紹,魏建功就成了劉半農(nóng)的助手,他們逐漸成為好友。求知欲望極強的魏建功,深知劉半農(nóng)是留洋博士,尤其在“文字音韻學”方面必定接觸與掌握了西方世界最新的研究方法,自然而然對劉半農(nóng)敬佩不已。于是,只要劉半農(nóng)在北大講“語音學”課,魏建功就隨堂聽課。由于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在接觸的過程中,他們兩人就會不約而同地提出些課題來討論。他們曾一起開展“方言同音字”的課題研究,從一部通俗韻書中選定一些例字,作為課題的材料。

到了1929年,劉半農(nóng)充分利用帶回的洋儀器,在北大建設了“語音樂律實驗室”。魏建功主持實驗室的工作,跟隨劉半農(nóng),圍繞確定的課題,選用多處方言,用儀器記錄了發(fā)音的浪紋和四聲的標準。在次年的6月3號,劉半農(nóng)將這些方言調(diào)查的課題成果編成了《調(diào)查中國方音用標音符號表》,并寫了《跋》,為著成一部“四聲新譜”“方音字典”奠定了基礎。

名家學問精髓的惠澤,讓魏建功的專業(yè)學養(yǎng)日益精進。1932年,已升為北京大學副教授的魏建功,憑著自己的勤奮好學和執(zhí)著追求,在多年研究“古音韻學”的基礎上,又注重吸收國外本學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理念,博采眾長,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讓“古聲律”的內(nèi)容不斷充實與完善。不久,他的代表作《古音系研究》應運而生。該書轟動了整個學術界,作家馬嘶所著的《一代宗師魏建功》稱這本書“綜論古今通塞,尚論群賢得失”“大大超出了作為古音韻學頂峰的乾、嘉諸大師的古音學論著”“是超越前人的充滿嶄新精神與青春活力的宏通之作”“是語言學界一部為人所矚目的重要著作”。

從那以后,《古音系研究》就一直作為大學教學用書和重要的參考書。到了1996年又由中華書局出版發(fā)行,2000年還被收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魏建功文集》五卷本的第一卷中,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自章太炎、錢玄同之后,在音韻學方面獨樹一幟的,唯建功一人而已。”著名詩人柳亞子先生能夠給予那么高的評價,現(xiàn)在想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國語是什么?我們都知道臺灣光復了以后第一件要緊的事情,是推行國語??我們的國語是用北平話做標準的。北平話的標準也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北平社會受過中等教育的人日常應用的話,并不是北平話一概算做國語。”

——魏建功

因為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朝政府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被迫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自此,日本統(tǒng)治者除了采取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手段對臺灣進行嚴加控制外,在文化上也實施所謂的“皇民化”教育,實際上就是讓臺灣人民割斷與祖國的文化血脈聯(lián)系,這其中當然包含禁止臺灣民眾使用自己的母語。在長達50年的殖民統(tǒng)治下,由于竭力“同化”臺灣民眾,推行奴化教育,使得臺灣民眾基本上只會講日語,除了本地居民日常會話使用閩南方言外,所有書面語言及官方語言均為日文日語。

到了1943年底,中美英蘇開羅會議后,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在望,國民政府開始考慮接受臺灣戰(zhàn)后的具體工作,讓陳儀出任“臺灣省調(diào)查委員會”主任委員,隨后起草了《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將教育列為重點的接管內(nèi)容。時隔一年多,于1945年3月,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的魏建功,在第十二次常委會議上提出:“為急救臺灣同胞,使其民族意識迅速恢復,在臺灣推行國語,實為臺灣教育復原當務之急。”可見,魏建功對于“統(tǒng)一祖國語言”懷有何等的渴望。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臺灣光復后,國民政府首先提出要廢止日語,使用漢語。于是,國民政府教育部就按照《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中的要求,通過“國立西南女子師范學院”院長謝循初邀請在該校任國文系教授的魏建功,前往臺灣主持國語教育和推廣工作。身為國語會常委和大學教授雙重身份的魏建功欣然受命。他帶領駐會委員何容、干事王炬以及女師學院國語專修科教師齊鐵恨、王玉川和一些學生,于1946年2月到達臺灣。是年4月2日,臺灣省長官行政公署成立臺灣省國語委員會,魏建功被聘任為主任委員,何容為副主任委員,有21位專家學者為委員。自此,以魏建功為領軍專家的“國語運動”在臺灣便拉開了序幕。

當時的臺灣,老年人講的閩南語中還夾著日語的詞匯,中年人多數(shù)講日語,而青少年則幾乎不講母語。面對如此局面,魏建功不畏懼、不退卻,先從基礎工作做起。歷時三年多,魏建功他們推行國語6條綱領原則,在電臺發(fā)表演講,開設國語講座,編寫《國音標準匯編》,各縣市分層級設立“國語示范推廣所”,招募赴臺灣推廣國語志愿者,等等。還創(chuàng)辦了臺灣的第一份國語報紙《國語日報》,魏建功任第一任社長。就這樣,終于使“國語”成為臺灣地區(qū)的主流語言,從而實現(xiàn)了“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必須使用統(tǒng)一的語言”的夙愿,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立下了彪炳青史的功績。1948年底,應胡適之邀,魏建功重回母校北京大學,任中文系教授,繼續(xù)從事教學與課題研究工作。他在臺灣進行的國語恢復、重建與推廣工作也隨之落下帷幕。

“現(xiàn)代漢語詞書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缎氯A字典》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它以前沒有一部能稱得上完全合格的現(xiàn)代漢語字典,在它以后的現(xiàn)代漢語字典,是沿著它開辟的道路而不斷改進的。”

——語言文字學家曹先擢

對每一個學習漢字的中國人來講,對《新華字典》都不會陌生吧?這部開本不大、厚如磚頭、便于攜帶的工具書問世以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從大學教授、專家、學者到平民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尤其是中小學生書包里更是缺不了它,在漫漫求學的道路上幾乎無人未曾受惠于它。因此,它的問世,無疑給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階層的人們帶來了“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一大福音。

至今,在辭書界,這小小的字典,無論編輯的體例、字形、注音、釋義等內(nèi)容豐富和完備程度,還是《新華字典》自問世以來的發(fā)行量,創(chuàng)造了世界辭書之最,都成為人類辭書編纂史上一大奇跡。但使用這部工具書的人,大多不知道該書的編撰者是誰。這也不奇怪,因為書上未署編者的名字。魏建功大概也不會在意是否在上面署名,只要這部工具書能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水準,成為大眾案頭工具書就心滿意足了。

魏建功主持《新華字典》第一版的編纂工作還得追溯到1950年6月。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應運成立,魏建功等25位學者被推薦為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新中國文字改革工作。其時,葉圣陶任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經(jīng)與北大校方協(xié)商,請時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魏建功兼任出版總署新華辭書社社長,領銜主編新中國第一部辭書《新華字典》。為避免因行政事務繁多而占用辭書編撰的精力,魏建功辭去了中文系主任職務,在北大中文系只任教授。隨后,新華辭書社正式成立,由魏建功、張克強、李九魅、李文生等幾位專家組成。

初版《新華字典》

其實,在這項工程啟動之前,魏建功對中國語言文字就有所思索。他清楚地看到中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很少接受過文化教育,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tài)。如何迅速讓他們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他心里早有設想:“假如有一部能夠適應工農(nóng)兵群眾及中小學普遍應用的新型小字典,無疑會起到極大的輔助作用。”于是,他撰寫了《編輯字典計劃》,后經(jīng)周祖謨、金克木、張克強和吳曉鈴等專家共同討論,最終確定了“完全突破傳統(tǒng)漢字字書框架結構,就實際語言編定,以音統(tǒng)形,以義排詞,以語分字,以用決議,廣收活語言,求音求字,由義選詞,適合大眾,精選附錄”等十大編輯原則。

英國歷史學家托·富勒講過一句名言:“一個明智的人總是抓住機遇,把它變成美好的未來。”字典的編輯工程從1950年7月正式開始,至1953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間歷時三年多,數(shù)易其稿。葉圣陶從領導層面主抓,而魏建功則負責具體的編務。據(jù)悉,這部字典是全世界讀者最多、最暢銷的字典。加上修訂版,至今已出版11版。有多少國人乃至海外人士受益于這部字典,幾乎是無法統(tǒng)計的天文數(shù)字,可謂無與倫比!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曹先擢先生指出,“現(xiàn)代漢語詞書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缎氯A字典》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它以前沒有一部能稱得上完全合格的現(xiàn)代漢語字典,在它以后的現(xiàn)代漢語字典,是沿著它開辟的道路而不斷改進的。”由此看來,人們將魏建功譽為“《新華字典》之父”一點也不為過。

不僅如此,魏建功為漢字的改革、民間文學的研究和古典文獻專業(yè)的創(chuàng)建也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精研音韻千秋業(yè),國語推行不世功”,這是后人對“一代宗師”魏建功成就的認可,更是一種朝圣般的敬仰。(作者 吳曉明 本文刊載于《中國政協(xié)》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