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三學社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基層委員會舉辦第三期“科苑講壇”活動,邀請習罡華博士作主題分享——《何為“中國”——譚其驤與中國版圖的界定》。講座由副主委王子文主持。
譚其驤,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32年獲燕京大學碩士學位,師從顧頡剛先生。1950年調(diào)入復旦大學工作,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入選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公布的首批“上海社科大師”。譚其驤長期從事中國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教學和研究,在我國歷代疆域、政區(qū)、民族遷移和文化區(qū)域等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對黃河、長江水系、湖泊、海岸變遷方面均有精辟見解。他主持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主持編撰《中國國家地圖集歷史地圖集》《中國歷史大辭典》等圖書都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
習罡華從九三人文傳統(tǒng)、譚其驤其人其事、中國歷史版圖的界定三個方面來開展報告,條理清晰、娓娓道來。譚其驤認為,歷史上“中國”二字的含義并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我們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范圍,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范圍來限定歷史上的中國范圍,而應該采用整個歷史時期,整個幾千年來歷史發(fā)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18世紀中葉以后到1840年以前的中國范圍,是幾千年來歷史發(fā)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國,這就是歷史上中國的版圖。至于現(xiàn)在中國的版圖,已經(jīng)不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那個范圍,而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100多年資本主義列強、帝國主義侵略宰割我國部分領土的結果,所以不能代表歷史上中國的疆域。習罡華認為,譚其驤對“中國”歷史版圖的界定,猶如給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確立了一個笛卡爾坐標系,并從世界史、國際法和地緣政治學的角度論證這一界定的合理性。
王子文在總結點評時說到,站在中國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國,兩個半小時的 “雅集”式講壇中,大家收獲滿滿,深刻感知習罡華淵博的知識和靈活的方法。厚植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學術的國際眼光和中國特色立場,是構建學術“三大體系”的有力支撐?!爸行摹薄傲觥薄耙曇啊薄罢J知”“演變”“比較”“對象”“疆域”“沖突”“融合”“有效管理”……一系列的研究范疇和概念在迸發(fā)和渲染。立體研究、類型研究、專題研究的寬度、厚度、長度、溫度、高度……前后勾連,左抽右取,上通下貫,精彩絕倫,把九三先賢厚植傳統(tǒng)的文化使命感、勇立潮頭的高度責任感、身臨其境的時空代入感渲染得淋漓盡致。(九三學社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基層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