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汲清(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出生于四川仁壽。大地構造和石油地質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黃汲清于192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系,隨即入北平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1932年夏,他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下赴瑞士留學,在伯爾尼大學學習了半年之后轉入濃霞臺大學地質系,并于1935年在該校獲理學博士學位。1980年,他被瑞士蘇黎世聯(lián)邦理工學院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85年被美洲地質學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并在1988年被前蘇聯(lián)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1994年被俄羅斯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黃汲清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名譽院長,在諸多方面都造詣頗深。
身為一名在地質學領域奮斗70年且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黃汲清在很早的時候就暗下決心要學好本領,揭開地球奧秘,他認為中國的河山需要中華兒女勘察,豈能依賴外國人。正是這一堅定信念激勵他努力的學習和工作。1927年,他就用英文發(fā)表了處女作《北京西山之寒武紀及奧陶紀地層》,初露才華。
1928年秋,黃汲清被派往遼東、遼西調查煤田地質,寫出了報告。后在西安、四川、云貴等地進行了地質調查并作了室內整理,于1930年至1932年陸續(xù)發(fā)表了《秦嶺山及四川之地質研究》,“中國南部二疊紀珊瑚化石”和《中國南部之二疊紀地層》等6部專著,引起地質界的廣泛注意。在瑞士學習期間,在著名大地構造學家阿爾岡(E.Argand)的指導下,黃汲清在阿爾卑斯山的素女峰—帶進行地質調查并填制地質圖,他的博士論文“瑞士華萊縣素女峰一破金瓜峰地區(qū)之地質研究”引起瑞士地質學家的重視,并為R史陶布(Staub)教授所稱頌和引用。這一論文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黃汲清于1936年初回國,任經(jīng)濟部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主任,率隊先后調查了浙江長興油田、安源煤田等。后來他又組織了南嶺地質調查隊,輾轉于湖南、江西、廣西和廣東地區(qū),填繪地質圖,發(fā)現(xiàn)湖南資興煤田??箲?zhàn)爆發(fā)后,黃汲清以代理所長身份多次組織中央地質調查所搬遷,落腳于重慶后又進行了石油和天然氣的調查。之后,他辭去了所長職務,對甘肅、青海和新疆的石油資源進行了調查,與他人合作寫出“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儲油的觀點。1943年底至1945年初,他用14個月的時間寫成代表作《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開創(chuàng)了用歷史分析法研究中國大地構造的先例,首次劃分中國及鄰區(qū)的構造單元并說明其特點,提出多旋回構造運動觀點,創(chuàng)立多旋回構造運動說。1947年到1948年,他主編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地質圖。此后,黃汲清多次到國外交流、考察。1948年,他以卓越的科學成就,當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時年44歲,是地質界最年輕的院士。1949年,他拒絕了臺灣大學的邀請,毅然返回祖國繼續(xù)開展工作。
1950年初,黃汲清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并先后擔任西南地質調查所所長,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燃料工業(yè)部石油總局顧問、重慶地質勘探學校校長,地質部西南地質局局長。在此期間、他領導和組織了西南地區(qū)的地質礦產調查,重點勘探了一些煤田和油田。1954年春,黃汲清調入中央地質部。1955年,他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并先后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同時組織編制了一批地質圖,發(fā)表了許多有影響的論文和專著。“文化大革命”后,他不計較個人得失,重新開始了被迫中斷的研究,于1974年發(fā)表了“對中國大地構造若干特點的新認識”。1975—1980年,他指導學生編制1∶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及其說明書《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該書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圖書獎,并被譯成日文和英文出版。1979年,他代表地質部參加美國聯(lián)邦地質調查所100周年紀念會。1980年,他以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身份率團參加在巴黎召開的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1982年8月,他主持了慶祝中國地質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會及學術討論會并作了報告。1981年以來,他發(fā)表多篇論文,從事大量技術咨詢工作,為尋找國家急需礦產出謀略,1986年又為進一步開展找油工作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建議。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上,他用英文寫了《中國及鄰區(qū)特提斯海的演化》,提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見。“黃牛自知夕陽晚,不須揚鞭自奮蹄”,那時的黃汲清雖已是耄耋之年,卻仍在為中國的地質質業(yè)努力著。
70年的地質生涯,黃汲清在祖國大地上灑下了汗水,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共發(fā)表了250余篇文章,20部專著,在地質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他建立了中國二疊紀地層劃分的基礎。二疊紀地層在20世紀30年代初是國際上地層研究中的薄弱一環(huán)。黃汲清依據(jù)中國的情況于1932年發(fā)表了“中國南部二疊紀地層”一文,將中國二疊紀地層劃分為三部分,由上而下詳細闡述了巖性特點和所含的不同種屬化石,奠定了中國二疊紀地層研究的基礎。1933年第16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美國地質學家C舒可特(Schwhert)的世界二疊紀地層總結中就采用了黃汲清的這項研究成果。此后20年內,中國二疊紀地層成為世界標準部面之一。長期以來,國內地質界稱黃汲清為“黃二疊”,以贊揚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黃汲清的功績還在于他奠定了中國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基礎。他于1945年發(fā)表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文,首次用歷史分析法闡述了中國及鄰區(qū)大地構造單位的劃分、特征及演化,從而被公認為中國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奠基人。
他將中國及鄰區(qū)劃分為幾個穩(wěn)定的地臺和活動的地槽褶皺帶,如中朝地塊、揚子地臺等。他還將地臺和褶皺系進一步做了劃分,闡述了各構造單元的范圍、特征,形成時間以及成礦特點,并進一步按主要構造型式,形成的時間和機制的不同,將中國及鄰區(qū)劃分為古亞洲式,太平洋式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式。這三種構造型式分布于三個地區(qū),顯示為不同的三大地質塊體。這一成果超越了當時國際流行的單元劃分思路,是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在書中,他還首先指出印支運動的重要性。他還在書中專門論述了大地構造與礦產的關系,首次提出太平洋成礦帶的概念,并將該帶進一步分為內帶、外帶和中間帶,為我國研究成礦規(guī)律和尋找所需礦產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jù)。黃汲清的這一著作在國內被廣泛采用,在國際上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黃汲清后來又與同事合作出版了《中國大地構造基本特征》。
1962—1965年,他指導學生確定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印支褶皺帶——秦嶺、松潘甘孜、三江印支褶皺系,為東特提斯構造演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70年代,他指導學生編制了1∶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出版了《中國大地構造及其演化》等專著和一系列論文。1982年他以在中國大地構造研究上的卓越成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黃汲清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了多旋回構造運動學說。20世紀40年代,德國地質學家H史蒂勒(Stille)教授的單旋回說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但黃汲清在分析了中國的實際資料后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在《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中提出了多旋回說的原始概念。經(jīng)過不斷積累和深入研究,多旋回說逐步完善,已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20世紀50年代,黃汲清初步提出中國深斷裂的類型。后來又進一步分為切割地殼的殼斷裂、切割地球巖石圈的巖石圈斷裂和切通巖石圈深入到軟流圈的超巖石圈斷裂,并指出各種深斷裂也是多旋回發(fā)展的。到60年代,黃汲清又對多旋回進行了劃分。在這個時期,他還提出了地槽與地臺相互轉化的概念。70—80年代,黃汲清在大量新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板塊學說研究中國大地構造,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使多旋回說更加成熟完善,發(fā)展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在地質學界廣泛流行。
黃汲清結合中國實際發(fā)展了板塊學說。他將1945年提出的三種構造型式發(fā)展為三大構造域的概念。并強調指出板塊運動也是多旋回的。由于板塊多旋回俯沖和碰撞,因而產生多旋回沉積建造、多旋回巖漿活動、多旋回褶皺運動、多旋回斷裂活動、多旋回變質作用和多旋回成礦作用。進入80年代,黃汲清將板塊學說與多旋回說更加緊密結合在一起,以天山為例建立了板塊手風琴運動模式,使兩種學說的緊密結合成為大地構造研究的新方向。特提斯海的問題也是地球科學中的一個重大課題。黃汲清在《中國及鄰區(qū)特提斯海的演化》一書中提出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新見解,以及北主縫合帶、南主縫合帶和互換構造域的概念,為研究特提斯海的起源和演化,為探討青藏高原的隆升歷史和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黃汲清的陸相生油論和多旋回說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普查勘探事業(yè)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曾多次在國外國內進行了有關方面的考查,1955年他以地質部普查委員會主要技術負責人身份,具體部署了華北、松遼、鄂爾多斯、四川、新疆和柴達木的石油普查,1956年作了“一年來石油普查地質工作中的經(jīng)驗教訓及對今后工作的建議”的報告,后著手編制了《中國含油氣遠景分區(qū)圖》并于1957年提出區(qū)域遠景和油區(qū)遠景評價的一般準則。他就這樣為我國石油天然氣的普查勘探制定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工作藍圖。此后,大慶、勝利、大港、華北等油田的發(fā)現(xiàn)及近年來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的重大突破都證實了他的科學預見和部署的正確。由于陸相生油論和多旋回說在石油地質的應用,由于他在石油地質的具體工作和發(fā)現(xiàn)大慶油田等做出的突出貢獻,黃汲清和李四光等其他地質學家以“大慶油田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項目于1982年共同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在進行實地勘探的同時,黃汲清還開拓了中國地質圖類的編制工作。他首次主編了第一張全國性的地質圖,使之成為地質學家研究亞洲地質必讀的圖件。此后,他又參與或指導編制了多種地質圖,并與有關專家及編圖人員因“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這項成果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黃汲清不僅埋頭于地質科學業(yè)務,還參加了大量的社會活動。1954年,他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以后連任三屆。1979年當選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1954年后,為九三學社歷屆中央委員。1958年為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80年任第二屆常委,1986年被選舉為榮譽委員。1959年,他當選全國地層委員會委員。1980年以來,為中國石油學會會員、名譽理事。他曾任兩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還擔任過中國科學院編譯出版委員會委員、科學出版社編委,《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編委,《地質學會志》主編和《地質學報》編委。
從事學術和科研活動的同時,黃汲清言傳身教,為我國的地質事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人才。他強調重視實踐,強調實事求是,一絲不茍。他領導下的地質構造實驗室容不得依據(jù)不足即忙于下結論的輕率作風。他在工作上嚴格要求但在學術觀點上又很自由,因此,他培養(yǎng)的學生做事認真又敢于和他人爭辯學術問題,具備了優(yōu)秀科學工作者應有的素質。
黃汲清一生治學嚴謹,工作勤奮。他曾語重心長談對人生的看法:“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筆直的,科學的道路更是如此。一個人一生要想做出點成績,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埋怨環(huán)境,不聽喊困難,認準目標,一直往前。挫折是暫時的,成就是永存的。在山窮水盡之時,要想到柳暗花明之日。”正因為如此,直到晚年,黃汲清也毫不懈怠,為更高的目標而努力拼搏。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這就是黃汲清科學生活的寫照,也是他作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取得成功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