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魏壽昆


 

魏壽昆(1907年9月16日—),出生于天津。冶金學及冶金物理化學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魏壽昆出生于沒落的商人家庭。1914年入私塾。1917年考入育德庵小學。1919年考入中學。1923年畢業(yè)于河北省省立第一中學,后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洋大學。1929年畢業(yè),獲礦冶工程系工學士學位。畢業(yè)后,在遼寧海城大嶺滑石礦任助理工程師。1930年任北洋大學礦冶工程系助教。

1930年秋,魏壽昆考取了天津市公費留德。1931年就讀于德國柏林工業(yè)大學材料工藝科學系化學專業(yè),1932年轉(zhuǎn)學德累斯頓工業(yè)大學化學系,先后完成特許工程師論文及工學博士論文,1935年夏獲工學博士學位。1935—1936年,在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進修。

1936年回國,任北洋工學院礦冶系教授。1937—1938年任西北聯(lián)合大學礦冶系主任、教授,西北工學院礦冶系教授及工科研究所礦冶研究部主任。

1939—1941年任西康技藝專科學校礦治科主任、化工科主任及教授。

1941—1942年任貴州農(nóng)工學院礦冶系主任、教務主任及教授。

1942—1944年任重慶礦冶研究所鋼鐵冶金研究室主任,兼重慶大學礦冶系教授。

1944—1945年任重慶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兼重慶大學礦冶系教授。

1945—1946年任重慶礦冶研究所代理所長,兼重慶大學礦冶系教授。

1946—1948年任北洋大學冶金系主任、采礦系主任及教授,其中1946—1947年兼唐山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

1949—1951年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及冶金系教授。

1951—1952年任天津大學副教務長及冶金系教授。

1952—1966年任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冶金系與理化系教授。

1972—1978年任北京鋼鐵學院理化系教授。1979—1983年任北京鋼鐵學院圖書館館長、副院長及理化系教授。1988年北京鋼鐵學院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他至今仍任該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并任九三學社中央顧問,日本鋼鐵學會名譽會員,中國金屬學會榮譽會員及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魏壽昆在冶金熱力學方面造詣很深。先后進行過鋼鐵脫硫、銳磷、脫砷,活度理論,選擇性氧化,固體電解質(zhì)電池定氧和冶金熱力學在我國特有礦綜合提取金屬中的應用等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多次獲獎。

魏壽昆多年來一直運用熱力學原理研究和解決礦產(chǎn)資源中有害元素的去除以及有價值元素的高效回收等問題。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就針對高磷鐵水,提出了小型貝塞麥爐的去磷程序以及貝塞麥爐與馬丁爐雙聯(lián)的操作方法,指導了當時的小轉(zhuǎn)爐脫磷。為了解決耐火材料問題,1943年他進行了“四川白云石去鈣提鎂之研究”及“人造鎂氧燒制鎂磚的研究”,提出利用二氧化碳選擇性溶解去鈣提鎂的措施,發(fā)明了“靜置后處理法”,使氧化鎂的純度達到995%,達到了制造高質(zhì)量鎂磚的要求,并闡明了提純氧化鎂的機理。以上研究成果獲經(jīng)濟部三項發(fā)明專利權(quán)。1944年,他進行了從鉬礦提取金屬鉬和鉬化合物,煉制鉬鐵及鉬合金鋼的研究,提出了綜合利用鉬礦的不同方案,如將國產(chǎn)鉬礦先焙燒,再用濕法提取鉬酸鈉、鉬酸銨及鉬酸鈣,以及在坩堝爐內(nèi)用鉬酸鈣煉制鉬合金鋼。這一思路比近年來人們分別用釩渣、鈮渣、鎢礦、錳礦等在爐內(nèi)還原冶煉合金鋼的工作早了近半個世紀。他還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得到含鉬40%的鉬鐵。與此同時又還原出純度為9467%的金屬鉬。這些成果獲得經(jīng)濟部的兩項發(fā)明專利權(quán)。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來,國外冶金學家將活度的概念運用于冶金熔體以研究冶金反應的熱力學。魏壽昆明察出活度概念的重要意義,于50年代初,就系統(tǒng)開展熱力學中有關(guān)活度理論的研究。他在1956年發(fā)表了論文“活度的兩種標準態(tài)與熱力勢”。1964年出版了他的《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這本專著詳細地總結(jié)了當時有關(guān)活度最新資料,系統(tǒng)地介紹了實驗測定活度和計算活度的各種方法。不僅在當時,就是目前,這本書也是國內(nèi)外少有的一本系統(tǒng)、詳細地論述冶金熔體活度的專著。我國廣大的冶金工作者從這本書中受益匪淺,大專院校的師生在進行冶金熔體中組元活度的研究時也多受此書啟發(fā)。

近年來,魏壽昆發(fā)現(xiàn)人們在求活度相互作用系數(shù)的論文中常有概念不清的現(xiàn)象。1992年,他在論文“同活度法與同濃度法求多組元金屬溶液的相互作用系數(shù)”中指出:“為了防止概念上的混亂與誤解,人們必須注意所求的是同活度的相互作用系數(shù)還是同濃度的相互作用系數(shù)。用溶解度法求活度相互作用系數(shù)時,利用對數(shù)關(guān)系式和溶解度公式所求得之值不相等;因此,建議用對數(shù)關(guān)系式的計算方法作為標準?!边@些論點受到國內(nèi)外冶金同仁們的重視。

硫是鋼鐵中的有害雜質(zhì)。文獻中對鋼渣中FeO量脫硫作用有不同的報道:(1)爐渣含F(xiàn)eO越少,脫硫作用越強;(2)平爐渣中FeO量對脫硫無影響;(3)酸性渣的FeO量增高對脫硫有利;(4)純FeO渣也能脫硫。魏壽昆對此分歧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利用爐渣完全離子化理論及S2-離子活度系數(shù)導出硫分配比公式,以不同堿度的爐渣計算繪出硫分配比對FeO量的曲線,證明了上列4種分歧意見不是相互矛盾而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不同條件下FeO對脫硫顯示的作用均可用硫分配比公式辨證統(tǒng)一地表示出來。他又證明適用于鋼渣型的硫分配比公式也適用于高爐型渣。采用大量數(shù)據(jù),他求出適用于高爐型渣的S2-離子的活度系數(shù)公式,因此可以計算高爐脫硫的硫分配比。迄今為止,國外文獻尚無類似的報道。1988年攀枝花礦石及鋼鐵二公司曾因礦石內(nèi)TiO2的屬性引起爭論。魏壽昆利用上列方法的公式計算硫分配比,確定了TiO2屬酸性,從而消除了雙方的爭議。

我國有較多的多元素共生礦。鋼鐵冶煉和有色金屬冶煉的主要反應為氧化和還原反應。冶煉工作者也知道不同元素氧化和還原的一般的定性規(guī)律,但常被多元素的復雜反應所困擾,找不出定量的規(guī)律。魏壽昆于1972年首次提出“元素氧化轉(zhuǎn)化溫度”的概念——生成兩元素氧化物的ΔG°線相交點的溫度即是兩個元素的氧化轉(zhuǎn)化溫度。他運用這一概念進行了理論計算,對奧氏體不銹鋼冶煉發(fā)展史的三個階段(三種冶煉方法)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并指導了上海第三鋼鐵廠冶煉不銹鋼過程中脫碳保鉻的工藝;對上海第一鋼鐵廠的搖包中鐵水脫鉻保碳進行了計算分析,提供了理論根據(jù);該課題(關(guān)于紅土礦綜合利用工藝流程)曾獲冶金部1979年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對攀枝花鋼鐵公司的含釩鐵水吹煉中釩的選擇性氧化,對包頭鋼鐵公司的含鈮鐵水吹煉中鈮的選擇性氧化均作了計算分析,提出了最佳工藝制度。在解決金川的鎳锍吹煉的重大課題中,他應用選擇性氧化的理論,根據(jù)不同吹煉時期熔锍中銅、鎳、硫成分的變化求出了轉(zhuǎn)化溫度,制定了最佳的吹煉制度并對工藝規(guī)程提出了改進意見,達到了去硫保鎳的目的,使硫降到1%以下而使鎳的回收率超過95%,通過了冶金部部級鑒定。

1988年,魏壽昆又提出選擇性氧化有兩種類型,更完善、更全面地闡述了埃林厄姆*.理查森(Ellingham*.Richardson)圖的理論和應用。

魏壽昆于20世紀70年代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固體電解質(zhì)電池直接快速定氧技術(shù)的研究,該技術(shù)于1974年曾被譽為當時國際鋼鐵冶金三大發(fā)明之一。該技術(shù)可直接測定鋼液中溶解氧的活度,快速而準確,是控制鋼液脫氧程度,提高鋼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北京鋼鐵學院于80年代建立了固體電解質(zhì)重點研究室,使我國固體電解質(zhì)電池的制造和研究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魏壽昆采用固體電解質(zhì)定氧電池,在國內(nèi)率先開展冶金熔體中組元熱力學參數(shù)的測定工作,他和他的學生們測定了Fe*. Nb, Fe*.Nb*. Mn及Fe*.Nb*.Si等體系中鈮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數(shù);用固體氯化劑氯化鈮渣脫錳,使鈮鐵合金的含Nb量由原來的10—15%提高到60%;首次對氧化鈮*.氧化錳*.氧化硅的三元相圖進行了測定和初步研討。以上課題獲得198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我國南方諸省鐵礦含砷,所煉出的生鐵含砷量高。脫除鐵液或鋼液中的砷是世界上目前尚未解決的難題。魏壽昆等人進行了用CaC2-CaF2渣系脫砷的實驗,得到好的脫砷效果。

如將鋼水在氬氣下用鈣處理,則可將鋼液中的砷降低至萬分之一以下。同時還測定了砷在鐵液中的熱力學參數(shù),得到一些新數(shù)據(jù)。脫砷研究獲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我國錳礦含磷較高,所煉錳基合金磷含量也較高。而錳是常用的脫氧劑,又是提高鋼的機械性能的重要元素。因此,為保證鋼質(zhì)量,需降低錳基合金中的磷含量。魏壽昆等人進行了鈣對硅錳合金的脫磷研究,研究了有關(guān)鈣在錳液中的熱力學性質(zhì),如鈣在錳液中的溶解度,第三組元對鈣溶解度的影響并測定了第三組元對鈣的活度相互作用系數(shù)。該成果獲得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3年,魏壽昆等人的“共生礦中金屬分離的基礎研究——金屬液中元素選擇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熱力學”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97年他又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shù)進步獎。

魏壽昆是我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的奠基人。物理化學是一門限制條件多而嚴謹?shù)募兇饪茖W,而冶金反應則是多相多組元的復雜過程。廣大冶金工作者感到難以應用物理化學規(guī)律解決冶金過程的實際問題。魏壽昆花費畢生的精力發(fā)展了冶金熱力學。他成功地把物理化學應用于冶金實際,解決了諸多的疑難問題。反過來這些應用又發(fā)展了高溫冶金物理化學。至今他已有5本專著,在國內(nèi)外共發(fā)表論文160余篇,他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匯集在他所著的《冶金過程熱力學》和《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應用》兩本專著中,是應用物理化學原理解決復雜冶金過程熱力學的楷模。國內(nèi)冶金院所以及諸大冶金企業(yè)的冶金工作者,多受益于他的研究成果和專著?!兑苯疬^程熱力學》一書1988年獲國家教委教材優(yōu)秀獎。

魏壽昆自1930年任北洋大學礦冶工程系助教迄今,教齡已逾70年。他為培育冶金人才盡心盡力。他講授過“普通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普通冶金學”、“鋼鐵冶金學”、“有色冶金學”、“選礦學”、“金相學”、“鋼鐵熱處理”、“冶金計算”、“專業(yè)煉鋼學”、“冶煉廠設計”、“冶金物理化學”、“活度理論”等27門課程,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冶金專業(yè)和冶金物理化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及碩士、博士生。在他所教過的學生中,不少人已成長為教授、校長、兩院院士、總工程師、廠長、經(jīng)理等。全國的冶金企業(yè)中的技術(shù)骨干大多是魏壽昆的學生,堪稱桃李滿天下。

魏壽昆先后擔任北京市政協(xié)一至四屆委員,五至七屆常務委員;九三學社第五屆中央委員;第六、七屆中央常務委員,九三學社中央?yún)⒆h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學科第一屆評議組成員;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常務副組長。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采礦冶金》卷冶金編委會副主任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還曾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一屆理事,中國金屬學會一至四屆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物理化學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魏壽昆院士主要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