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張鈺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天文學家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生于福建閩候。天文學家。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張鈺哲出生于職員家庭,他是五兄弟中最小的。父親張竹曉早逝,當時張鈺哲才2歲,跟隨母親過著貧苦的日子。1907—1912年,他在福州明倫小學讀書。1910年5月,舉世矚目的哈雷彗星出現在天空,這在張鈺哲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1913年,張鈺哲在北京入中學,1919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附中,同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校。1923年赴美國,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建筑系,1925年轉學到芝加哥大學天文系。1926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后,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臺做緯度測定工作。1927年獲碩士學位。隨后在葉凱士天文臺著名教授G范比博(Van Biesbroeck)的指導下,用60厘米反射望遠鏡從事小行星和彗星的觀測研究工作。1928年11月22日,張鈺哲通過觀測發(fā)現了第1125號小行星,使他在天文學上嶄露頭角。為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他把這顆小行星定名為“中華”(China)。1929年夏,以論文“關于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1929年秋,張鈺哲返回祖國,應聘為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講授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和天體力學等課程。回國前,他參觀訪問了北美一些著名的天文臺,還搜集了不少天文學教科書、儀器樣本、天文照片和教學幻燈片等資料,決心為中國的現代天文事業(yè)做貢獻。1934年,中國第一座現代天文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建成,張鈺哲被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當時我國進行天文觀測的條件很差,因此他一面任大學教授,一面自制天文望遠鏡。1936年,他和李珩被派往蘇聯西伯利亞觀測日全食,使用的儀器中有些就是張鈺哲研制的。盡管天陰觀測未成功,但為后來的日全食觀測積累了經驗。1941年初,張鈺哲受聘為天文研究所第三任所長(第一任為高魯,第二任為余青松),這是他一生中真正全力投身祖國天文事業(yè)的開始,是他科學生涯的重要轉折點。1941年9月21日,在戰(zhàn)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組織了我國境內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學觀測,拍攝了中國境內第一張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1946年,他回到南京后,由于紫金山天文臺在戰(zhàn)爭中遭到破壞,天文臺最大的60厘米反射望遠鏡無法運轉,一些儀器設備不知去向,工作很難開展。此時,他再度赴美進行考察研究。在葉凱士天文臺和麥克唐納天文臺工作期間,發(fā)現了麒麟座中的一顆新的食變星。同年,他參加了美國天文學會第76屆年會,在會上宣讀“新發(fā)現的食變星BD-6°2376的速度曲線”(Velocity curve of BD-6°2376,A New Eclipsing Variable)的論文,隨后發(fā)表在美國《天體物理學報》(Astrophysical Journal)。他對于食雙星的光譜觀測和研究也寫成論文發(fā)表在該期刊上。世界著名天文學家O斯特魯維(Struve)在其名著《恒星的演化》(Stellar Evolution,1950)一書中,詳細引用了張鈺哲的上述研究成果,并轉載了張鈺哲手繪的室女座AH星的速度曲線圖。

1948年,張鈺哲回國,到浙江武康觀測同年5月9日的日環(huán)食,天陰未果。年底,中央研究院所有機構撤往臺灣。張鈺哲暫遷上海等待解放。1949年9月,張鈺哲返回解放了的南京,積極參與紫金山天文臺的重建工作。1950年,張鈺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一直在紫金山天文臺工作到1984年。歷任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在這35年期間,紫金山天文臺為中國的天文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世界知名的天文臺。這里邊凝聚著張鈺哲的辛勞與奉獻。1955年他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首屆學部委員(院士)。張鈺哲的科學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國天文學史等方面,先后發(fā)表論文、報告、專著90多篇,為發(fā)展中國現代天文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對小行星、彗星等太陽系特殊天體的研究和探索,能夠提供揭示天體物質運動規(guī)律和太陽系起源演化問題的重要線索,豐富人類對自然現象的認識,特別是一些近地小行星更有探索研究和開發(fā)利用的廣闊前景。經過近40年的觀測研究,張鈺哲開創(chuàng)的對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和他領導的紫金山天文臺行星室共拍攝小行星、彗星底片8 600多張,獲得有價值的精確位置數據9 300多個,發(fā)現了1 000余顆新小行星,并計算了它們的軌道。其中有100多顆小行星和3顆紫金山彗星獲得了國際永久編號和命名權。這些觀測和研究,不僅在實際觀測和軌道計算的精度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且發(fā)表了一批有價值的論文,建立了太陽系天體攝動運動的動力學數值模型,編制了小行星、彗星軌道(含精確攝動)連續(xù)計算軟件,提出了研究天體軌道長期演變的方法,計算研究了300余顆小行星、彗星的近期軌道和40余顆小行星、彗星的長期(百萬年)軌道。張鈺哲開創(chuàng)并領導了多個領域天文學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他領導的這項太陽系天體的基礎研究,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對我國天體力學和方位天文學的發(fā)展,起了開拓性的作用,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際小行星中心也于1978年8月1日將哈佛大學天文臺發(fā)現的第205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Chang),以表示對張鈺哲的紀念。1957年,張鈺哲以科學家的遠見卓識,在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情況下,應用天體力學基礎理論研究了人造衛(wèi)星軌道,發(fā)表了“人造衛(wèi)星的軌道問題”的論文,從理論上探討了地球形狀和高層大氣阻力對人造衛(wèi)星軌道的攝動影響。20世紀60年代初期,張鈺哲又領導開展了月球火箭軌道的研究,發(fā)表了“定點擊中和航測月球的火箭軌道”的專題論文。1965年,張鈺哲親自率領有關人員參加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衛(wèi)星)的論證工作,研究解決了衛(wèi)星軌道的設計方案、地面觀測網布局、最佳發(fā)射時刻的選擇、跟蹤觀測和測軌預報方案,對“東方紅”衛(wèi)星的發(fā)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之后,張鈺哲領導了對我國第一顆赤道同步衛(wèi)星在地球非球形引力場中的各種攝動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寫出“關于赤道同步衛(wèi)星軌道的研究結果”,這是我國第一篇較全面詳細地研究赤道同步衛(wèi)星的論文。隨著人造衛(wèi)星的不斷上天和這項研究工作的不斷發(fā)展,還逐步培養(yǎng)了一支既有實測經驗和理論水平,又有攻關創(chuàng)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隊伍,為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建立了功勛。張鈺哲在中國天文學史的研究上也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出色的是他晚年關于哈雷彗星歷史的研究。1978年,他在《天文學報》上發(fā)表論文“哈雷彗星的軌道演變趨勢和它的古代歷史”,1982年又在他的著作《哈雷彗星今昔》一書中加以闡述。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早期哈雷彗星記錄進行分析考證,他認為,假若武王伐紂之年所出現的彗星為哈雷彗星,則是年為公元前1057—前1056年。他的研究成果對于中國古代史中迄今仍未解決的年代學懸案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也引起世界天文界的關注,英國的《考古天文學》(Archaeoastronomy)1979年2卷2期、英國《自然》(Nature)雜志1979年10月11日的一期、美國《天空和望遠鏡》(Sky and Telescope)1979年9月號等雜志分別登專文進行介紹和討論。日本著名天文學家長谷川一郎在《哈雷彗星史話》(ハし—彗星の物語,1984)一書中也多次引用張鈺哲的研究成果。張鈺哲為紫金山天文臺的建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在他的直接領導下,該臺已成為一座有14個研究室、組和300余名科研人員,以天體物理和天體力學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綜合性天文臺,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還為上海、北京、云南、陜西等天文臺和南京天文儀器廠的建設盡心竭力,并積極支持南京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的教學,20世紀50年代還親自去南京大學天文系講課。1980年,年近八旬的張鈺哲不辭勞苦,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 800米的昆侖山口,為我國后來建立在格爾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觀測臺選址。3年后,他又前往根據他的建議于1958年設立的烏魯木齊人造衛(wèi)星觀測站視。1984年,他以82歲高齡再度應邀訪問美國,在哈佛天體物理中心作題為“今日中國天文臺”的學術報告。張鈺哲在天文儀器研制、天文科普、推進技術交流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積極倡導和支持天文普及事業(yè)。1929年回國不久,就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長文介紹蔡斯天象儀和天文館。他是最早最詳盡地介紹天文館事業(yè)的人,在他的關心和支持下,1954年北京天文館的籌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并于1957年建成開館?!短煳膶W論叢》(1934)是張鈺哲的重要科普文集之一,就是在幾十年后的今天,也不失為一部優(yōu)秀的科普著作。張鈺哲擔任過中國天文學會第一至四屆理事會理事長以及第五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第三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他曾任國家科委天文學科組組長,紫金山天文臺第一至三屆學術委員會主任(1957—1982),《天文學報》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編委會主任,江蘇省科協副主席等職。

張鈺哲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在文學藝術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養(yǎng)。他的書法蒼勁有力,文章通達流暢,篆刻也有相當水平,而且善于素描繪畫。199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fā)行了第二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其中有一枚為張鈺哲頭像,以紀念這位對祖國天文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的天文學家。

 張鈺哲院士主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