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王志新


 

王志新(1953年8月10日—),出生于北京。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8年加入九三學社。

王志新于1953年8月10日生于北京一個干部家庭,在北京的小學里度過了童年的生活。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考入中學。一年半之后,即1969年,16歲的王志新以一名知識青年的身份下鄉(xiāng)到黑龍江省蘿北縣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三十八連當農墾戰(zhàn)士。

1973年,兵團里分下來幾個考大學的名額。經過一番努力,在500人參加的考試中,王志新取得了數學、政治、作文全部考試的優(yōu)秀。他被錄取到了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王志新原以為來到知識的殿堂,可以好好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彌補前幾年荒廢的光陰了。然而,事與愿違,當時的清華大學早已失去了昔日全國最高學府的寧靜,而淪為政治斗爭的戰(zhàn)場。4年的大學生活,他幾乎沒有學到任何科學文化知識,如果說這一時期他還有些收獲的話,就是一大摞沒有用過的嶄新的教科書以及一張有名無實的大學文憑。1977年,他畢業(yè)時,恰好“四人幫”被粉碎了,老師們看王志新愛學習,讓他留在了學校。他感到自己第一次趕上了好時候。他被留在系里的催化教研室當助教。第一次有了這么多書和讀書的時間,他舍不得把那些還泛著油墨香氣的教科書收進箱子,重新一本一本地讀起來。沒有人告訴他要學什么,也沒有人告訴他怎樣學。要弄懂那些數學定理從哪里來,就要知道發(fā)現定理的思路;要知道化學方程式、分子式的構成,就要知道它生成的可能性及即將引出的下一個方程式;要尋找世界的自然規(guī)律,就要將各種基礎科學融匯貫通。他全部自學完了從初中到大學的所有課程。

剛剛恢復研究生制度時,招收研究生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1981年,勤奮好學的王志新把目光投向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殿堂——中國科學院。經過激烈的競爭,他終于考上了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專家鄒承魯教授的研究生,從事酶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國科學院是中國最高的科學殿堂,這里匯集了我國最優(yōu)秀的科學家,這樣的環(huán)境,為王志新的成長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3年后,他繼續(xù)師從鄒承魯,攻讀博士學位。1988年王志新獲得博士學位后,由于他工作出色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破格聘為副研究員,繼續(xù)從事他所熱愛的酶學研究。

1987—1993年,王志新先后被公派到日本、美國一些大學學習和工作。幾年的留學生活,使他進一步了解到國際生物科學發(fā)展的現狀和趨勢,以及我們的差距,對發(fā)達國家的科技體制和社會生活也有了客觀和理性的認識。這使王志新進一步增強了發(fā)展中國生命科學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學習期滿,他便如期而歸?;貒?,仍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鄒承魯院士的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一向以工作為樂的王志新,一頭扎進科研中,在各項研究工作上特別是在酶的活性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蛋白質化學修飾的研究中,王志新用概率論的方法嚴格地論證了鄒氏(鄒承魯)作圖法,從理論上將該方法推廣到寡聚酶的研究,擴展了這一方法的適用范圍。用化學修飾的方法研究酶分子中某些側鏈基因性質的改變與酶活性喪失之間的關系,是闡明酶分子活性性質的一個重要手段。早在1962年鄒承魯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確定酶分子中必需的基因性質和數目作圖方法,現在這一方法已經成為該領域研究中的最主要的方法。由于這一方法在蛋白質化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眾多國外學者先后曾對該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試圖從理論上導論出鄒氏理論公式。但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僅僅證明了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鄒氏公式是正確的。王志新在仔細地研究了前人的成果后,成功地運用概率論的方法得出在一般情況下鄒承魯公式成立的嚴格證明。

蛋白質與其他小分子(配體)的相互作用,是蛋白質化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以往的學者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大多采用熱力學的方法,而對統(tǒng)計力學的方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研究實踐中,王志新發(fā)現過去的研究方法有一個難以克服的缺陷,即導出的方程式依賴于所采用的模型,而且對于較復雜的情況,方程的推導極為繁瑣,容易出現偏差。他運用統(tǒng)計力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不僅成功地推導出了配體結合的通式,還導出了描述pH—酶活性關系的一般方程。

酶的抑制動力學,特別是酶的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無論是在基礎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應用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鄒承魯教授在1965年對酶活性不可逆變的動力學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探討,建立起在修飾劑存在的狀況下,酶催化反應產物生成隨時間變化的數學表達式以及確定抑制常數的新方法。作為鄒承魯的學生,王志新對導師的這一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驗證,對該理論的完善、發(fā)展及推廣應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現代生命科學表明,蛋白質與配體結合的研究,無論是對闡明蛋白質分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還是對醫(yī)學、藥學和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都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在這項課題研究中,王志新巧妙地提出了一個確定蛋白質與配體計量的新方法。這一方法不僅在理論上比傳統(tǒng)的方法更嚴格,適用性更廣,而且在實際操作中更為簡便。王志新從理論上導出了描述競爭性配體置換實驗的解析表達式。根據這一公式,利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法可以方便、準確地確定非同位素標記配體的結合常數,從而在理論上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遺傳信息是由DNA到RNA再到蛋白質的傳遞過程,這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核心,通常稱之為中心法則。而以一定氨基配順序的多肽鏈是如何形成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分子,仍是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中尚未解決的課題。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外科學家先后提出了數十種預測蛋白質二級結構的方法。但迄今為止,最好的方法預測精度也只有65%左右。這一預測精度遠不能滿足精確推測蛋白質分子三維空間結構的要求。

在從事這一尖端課題的研究工作中,王志新成功地解決了與蛋白質二級結構有關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首先,他提出了“包含在一個預測方法中的信息量,是評價該方法價值的客觀指標”的新觀點;其次,從理論上給出了隨著已知空間結構蛋白質數目的增加,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的精度可以進一步提高的嚴格證明;另外,他還提出了一個從現有蛋白質數據庫中抽取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的新方法,并給出了一個制定最佳預測規(guī)則的方案。這一系列新的思想和理論,為人們進一步研究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生命科學的奧秘提供了新的途徑。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王志新在六個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1)創(chuàng)造性地將統(tǒng)計力學應用于酶學研究,對所有非解離-聚合的別構酶模型給出了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解決了二十多年來用熱力學方法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提出了一個確定寡聚酶分子中最小功能單位數目的動力學方法,為研究寡聚酶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手段。(2)系統(tǒng)地研究了酶的抑制、激活作用機制及動力學,為發(fā)展和完善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的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重視。(3)提出了一個確定蛋白質與配體結合化學計量和解離常數的新方法。這一方法在理論上比傳統(tǒng)的分光光度滴定方法更為嚴格,適用性更廣,為發(fā)展和設計新的自動滴定儀器奠定了理論基礎。首次給出了描述競爭性配體置換實驗和三位點結合模型的解析表達式,根據這兩個公式,利用非線性最小二乘法可以方便、準確地確定相應的結合常數。(4)從理論上深入研究了解離-聚合酶催化反應系統(tǒng)的底物反應動力學過程,提出了一個確定解離-聚合酶催化反應動力學常數的新方法,并以磷酸化酶α為例,測定了該酶的解離、聚合速度常數以及底物對酶解離、聚合的影響。(5)提出了測定蛋白磷酸酯酶活力和磷酸化酶激酶活力的兩個新方法。這兩個方法具有可連續(xù)監(jiān)測和靈敏度高的優(yōu)點。對蛋白質分子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過程中的底物反應動力學進行了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并以磷酸化酶α和磷酸酯酶為材料,對所提出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驗證。(6)解決了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研究中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①提出了“用信息量作為評價一個預測方法價值的客觀指標”的觀點;②從理論上給出了隨著已知空間結構的蛋白質數目的增加,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的精度可以進一步提高的嚴格證明;③提出了一個從現有蛋白質數據庫中抽取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的新方法;④提出了一個制定最佳預測規(guī)則的方案;⑤用嚴格的統(tǒng)計學方法給出了蛋白質折疊類型總數僅為650種左右的估計。

王志新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他曾獲得1990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三屆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一等獎和第二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王志新院士主要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