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致公黨中央建言新疆“雙語教學”事業(yè)發(fā)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其中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就是語言事業(yè)的發(fā)展。”1月上旬,致公黨中央結合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統(tǒng)一部署下遠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就新疆的“雙語教學”和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

對于語言的理解,新疆調研組有關負責人給出了這樣的解析——語言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構成因素,對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講,語言事業(yè)的建設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團結。在調研組看來,讓少數民族群體能夠較熟練地掌握國家的主要語言,對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與個人的生活工作改善,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據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末,新疆總人口2158.63萬,少數民族人口占60%左右,其中維吾爾族人口大約900多萬。結合這一現狀,調研組認為,語言事業(yè)建設在新疆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普及、或者讓大多數人掌握維吾爾語和普通話兩種語言。“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就是從幼兒園到義務教育階段有效實施維吾爾語和普通話的雙語教學,因為這段時期是一個人語言學習并定型的過程。”

新疆區(qū)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教育發(fā)展和師資力量極不平衡,針對這些現實情況,新疆自治區(qū)教育廳和電化教育館等部門已經開展了“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試點工作,目的就是編制相關的雙語教材和課程,然后以信息化技術和手段讓全自治區(qū)的中小學使用。

調研組發(fā)現,盡管自治區(qū)區(qū)委、區(qū)政府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各職能部門也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試點學校也熱情高漲、積極配合,但試點工作卻遇到許多困難和問題。

“硬件不足,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需加強。”這是調研組一行在考察中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據了解,當前新疆自治區(qū)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已基本完成,但在一些偏遠貧困地區(qū),中小學遠程教育基礎設施條件仍然薄弱。“尤其在新疆工作座談會之后,按照到2015年基本實現全區(qū)‘雙語’教學全覆蓋的規(guī)劃目標,無論是學前‘雙語’教育還是中小學‘雙語’教學,都需要強有力的信息化條件支撐,以及不斷加強遠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而當前的硬件條件明顯不足。”

教育資源建設力度不夠,符合新疆教育工作實際的優(yōu)質資源缺乏——成為調研組關注的另一個問題。

據有關統(tǒng)計,新疆全區(qū)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300.1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在校生193.77萬人,占65%;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總計21.5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教師為13.39萬人,占62%。“這些少數民族教師中有不少人不能熟練掌握漢語,在邊遠地區(qū)尤為凸顯。”

為此,調研組建議,在加大學齡前和中小學遠程教育基礎設施等硬件投入的同時,也要重視強化農村中小學教師雙語教學的培訓和使用等軟件建設工作。一方面要培養(yǎng)一批能夠熟練掌握應用這些硬件的技術隊伍,另一方面更要培養(yǎng)一大批能夠較熟練掌握漢語的民族教師隊伍。

在調研過程中,還有一個現象引起了調研組的注意:有些學校具有遠程教育設施設備和資源,但利用率卻不高,原因何在?

答案是因為“不敢用、不舍得用或者不會用”。

據調研組了解,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自治區(qū)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偏低,教育技術能力偏弱,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自覺性不強,加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遠程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管理制度不健全,責任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遠程設施設備和資源利用率不高,未能很好地實現遠程教育投入產出比和綜合效益。

鑒于新疆地區(qū)經濟基礎薄弱、教育技術人才短缺、教學資源制作困難等實際情況,調研組一致認為,應該從維護國家穩(wěn)定、促進新疆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對新疆的雙語教學給予支援。建議由教育部設置專項基金,支持新疆的雙語教學,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建立遠程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重視試點經驗的總結與推廣,通過農村教育信息化促進邊疆民族地區(qū)的“雙語教學”工作,為維護邊疆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