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王志珍副主席:中國科學界需要職業(yè)精神


“中國科技界沒有形成‘professionalism’,這個詞沒有確切的中文翻譯,因為這個概念在中國缺乏。也許可以翻成‘職業(yè)精神’。我認為,科技界對公事、大事要按照原則來討論,與個人情緒和人事糾紛完全分開。建立職業(yè)精神可以為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后代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建立好的傳統(tǒng)。”在前不久召開的第九屆全國酶學學術討論會暨鄒承魯誕辰85周年紀念會上,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王志珍提出,要在中國科技界倡導“職業(yè)精神”。

王志珍說:“科學技術界應樹立一種正面、健康的氛圍。回顧過去50年,很多前輩在艱苦條件下作出了杰出成就。近些年來,我們這一代人條件好了,科研經(jīng)費大大增加,就更應該一切從國家的最高利益出發(fā),而不要只考慮本單位、本部門的局部利益。關于經(jīng)費分配體制,政府在努力改進,最近給予國家重點實驗室較高、較穩(wěn)定的支持,就是非常積極有效的措施。就科研工作者自己來說,也要從自身做起,搞‘五湖四海’。中國的科學搞好了,才有我們大家的好,不能只是自己好。”

王志珍提到鄒承魯、梁棟材和楊福愉三位先生創(chuàng)建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段佳話:“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由鄒先生、梁先生和楊先生三位院士創(chuàng)建的,比過去的酶學重點實驗室陣容更強、學科布置更全、科學氣氛更濃,儀器設備因互補而更有效率。先生們總是提倡五湖四海、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堪稱楷模。前輩科學家定下的這條原則,實驗室要永遠遵循。”“正因為先生們搭建好了這樣一個平臺,我回國后立即就可以在‘這個廚房里炒菜’,不需要另起爐灶。”王志珍說。

據(jù)王志珍介紹,在充分享受前輩科學家創(chuàng)建的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成果的基礎上,后來陸續(xù)回國的同行也作出自己新的貢獻。20年來,該實驗室一直朝著非常重要、前沿的方向發(fā)展,鄒承魯?shù)姆肿用笇W研究發(fā)展到蛋白質折疊研究,梁棟材的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發(fā)展到功能的研究,楊福愉的線粒體發(fā)展到生物膜的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