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潘菽誕辰110周年。為了彰顯潘菽對我國科學教育和多黨合作事業(yè)的卓著貢獻, 潘菽銅像 5月23日上午 在南京大學落成。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邵鴻出席落成揭幕儀式。
潘菽銅像由著名雕塑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德華制作,宜興市人民政府和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北京校友會共同出資。
潘 菽(1897、7—1988、3),江蘇宜興人,是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他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潘菽參與創(chuàng)建九三學社,并被選為理事,曾任九三學社第一、二屆中央理事會理事,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潘菽1920年大學畢業(yè)后,抱著“教育救國”的思想,潘菽考取了官費留美。潘菽抵達美國后,先后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印第安那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學習并獲得博士學位。1927年,潘菽學成回國,應聘到建立心理學系最早的第四中山大學(后改稱中央大學)任教。新中國成立后,潘菽先后任南京大學心理系主任、校教務長、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直到1956年調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任所長,在大學任教長達30余年。在30余年的執(zhí)教生涯中,他為我國心理學的建立與發(fā)展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在大學里他曾講授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理論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心理學史等課程。潘菽很講究教學方法。他反對注入式的教學,注重啟發(f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潘菽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提出過許多正確的教育主張。他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教育應適合中國國情,反對模仿和照搬??箲?zhàn)期間,他積極支持“小先生制度”、“流動學校”等主張,并親自到 陶行知 先生在重慶創(chuàng)辦的社會大學講課,普及文化科學知識,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潘菽還非常重視職業(yè)教育。他支持黃炎培辦中華職業(yè)教育社,被聘為該社研究主任,兼中華職業(yè)??茖W校教務主任。他認為“環(huán)境是有很大教育作用的”,“真正懂得教育的人無不注意環(huán)境的選擇和安排”。他的這種主張是有心理學的科學依據的。建國初期,全國各行各業(yè)學習蘇聯(lián),心理學也不例外,從專業(yè)設置到教科書都要向蘇聯(lián)請教,他借兩次出國訪問的機會,會見蘇聯(lián)心理學家和參觀心理學研究機構。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更增加了他的責任感和繁重工作。后來,中國心理學機構設置作了較大調整,1956年,南京大學心理系并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潘菽擔任所長。潘菽對我國心理學的發(fā)展方向和道路等具有根本性的問題極為重視,他的基本思想是:我國的心理學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要為我國的社會發(fā)展服務。他是中國心理學工作的主要領導者、組織者和研究者。他對許多帶根本性的理論問題提出了有新意的深刻見解,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科學心理學的構想和框架。他認為心理學必須對人的本質有一個符合科學的理解。在他看來,人的本質特征在于具有可以得到高度發(fā)展的心理智能,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本質特征,從而闡明人之所以為人的一門重要的大有發(fā)展前途的基礎科學。他認為,心理學既有自然科學的性質,又有社會科學的性質,是具有二重性質的中間科學,是跨于兩大科學門類之間的一門獨立的基礎科學。他特別指出,心理學研究必須貫徹生活實踐的觀點,而不能采取把心理現象孤立化的觀點;要對人的地位有一個恰當的理解,而不能把人的心理降低到動物的水平以至人獸不分。潘菽把整個心理活動分為意向活動和認識活動兩個主要范疇,他認為心身問題是一個體用問題,即身體是心理的主體,人腦是心理的主要物質器官,而心理是身體,尤其是人腦的一種機能和作用。在他的倡導和積極推動下,我國古代心理學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潘菽不僅是一位有淵博心理學思想的科學家,而且也是一位有廣泛影響的社會活動家。他是“五四”運動的組織和參加者,是被捕的32名組織者之一;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積極投身到抗日救國運動中,宣傳抗日救國道理,保護愛國學生;他是中國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和九三學社的主要發(fā)起人和領導者之一,從1958年起一直是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他還曾任南京市和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xié)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1988年3月26日 潘菽病逝,享年91歲。
出席儀式的還有江蘇省、宜興市、南京大學的有關領導。潘菽之子潘寧堡也出席了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