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作為開創(chuàng)中國色譜科學從無到有、從平常到輝煌的一位領軍人物,盧佩章將50余載的寶貴光陰奉獻給了色譜研究,為中國色譜學及其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推廣應用乃至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貢獻,被譽為中國色譜學在大連化物所研究基地的奠基人。
“我是集體中的一個小兵”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發(fā)來賀信,汪爾康院士、陳洪淵院士特地趕來做學術(shù)報告,20位中青年色譜界精英也分別做了報告。坐在臺下第一排的盧佩章含笑聆聽。作為先驅(qū)者,盧佩章滿懷欣慰,中國色譜研究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已躋身國際一流。“色譜簡單地說就是有顏色的譜帶,比如我們把胡蘿卜汁倒進色譜柱中用溶劑淋洗,就會分出六七個有顏色的層帶,每一層就是一種化合物。還有,我們靠色譜分析,發(fā)現(xiàn)了香煙里有5000多種化學成分,就連一瓶茅臺酒里,都有900多種化學成分。”盧佩章把一項高深的技術(shù)娓娓道來。在盧佩章和弟子同事的回憶中,在手中的《難忘的歲月》的鉛字中,盧佩章院士的科學人生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
1949年9月,盧佩章放棄了上海同濟大學助教的職位,懷著科技報國之志奔赴大連,走進了當時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大連大學科學研究所。當時,很多人連“色譜”這個名字都沒聽說過。但盧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組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失敗和成功的累積,終于在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時候,設計出我國第一臺體積色譜儀,用這臺機器分離一個樣品的速度,由原來的30多個小時縮短到不足一小時,很快全國的石油化工企業(yè)都采用了他們研制出的色譜分離技術(shù)。這一開創(chuàng)中國色譜學先河的研究成果獲得廣泛應用。1956年,剛剛30歲的盧佩章在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作了我國第一篇氣相色譜研究的學術(shù)報告。
“兩彈一星”是中國人的驕傲,盧佩章和他領導的小組負責濃縮鈾及擴散分離過程中的氣體分析這一核心技術(shù)。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們幾乎一天也沒休息過,研制了三代機器,為國家節(jié)省了上億元資金。“簡單地說,就是在把同位素235也就是濃縮鈾從同位素238中分離提取過程中,監(jiān)控氣體氟化鈾的純度,連百萬分之一的雜質(zhì)都不能有,否則就會爆炸。多年后,大連化物所研究員朱道乾在一篇回憶中寫到:“盧佩章院士是當時題目組的負責人、我們的主心骨。就是在文革時期,工作也沒有停止。‘外面打槍打炮,室內(nèi)燈光明亮’。為取得高濃氟氣,我們當時三個人連續(xù)倒班一個多月,干得腿發(fā)軟,吃的是大餅子加白菜蘿卜,卻能產(chǎn)生這么大的干勁。”張玉奎院士回憶說:“
色譜在核潛艇上也發(fā)揮了很大作用。核潛艇可以在水下連續(xù)航行數(shù)月以至一年以上,艇上空氣如何凈化、再生及解決含氧量是制約各國核潛艇技術(shù)發(fā)展的一大要素。盧佩章等人接受了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密封艙氣體分析的緊急任務,隨后研制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用色譜儀。
“文革”結(jié)束后,年過半百的盧佩章率領團隊研制成功了細管徑的高效液相色譜柱,當時曾獨步世界,西方國家直到兩年后才研制成功。盧佩章領導了色譜專家系統(tǒng)工作,通過軟件,普通操作者也可以完成以往科學家才能做到的復雜色譜分離技術(shù),這無疑是色譜研究中的一場革命。
盧佩章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加入九三學社?;厥淄?,盧佩章無限感慨:“我們確實做了一點工作,但這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我從事了55年的科學研究,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我是集體中的一個小兵。”
“看到他們干出成績,比自己成功還高興”
我國的色譜事業(yè)從無到有,不斷壯大?,F(xiàn)在大連化物所色譜研究生隊伍已近200人,色譜儀等設備總價值一億元。盧佩章的弟子中有7名已是博士生導師。22歲即到所和他共同工作,后又協(xié)助其帶研究生的張玉奎也于2003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盧佩章由衷感慨:“看到他們干出成績,比我自己成功還高興。”“盧院士弟子并不是特別多,但挑大梁成為國際色普界著名專家的多。”大家這樣評價。
“我們當時怕得要命。”盧佩章的弟子許國旺說。“他對想要做的研究思路非常清晰,一個電話把我們這些學生叫到家里,把想法告訴我們,邊講邊錄音。之后我們帶錄音機回去,反復琢磨試驗。有時候,他晚上布置任務,第二天一大早就來檢查,你說我們能不害怕嗎?可正是這種壓力、信任和機會,才成就了我們的今天。”許國旺說,盧佩章最早打開了中國色譜界走向世界的大門,一方面他帶隊到國外交流學習參加國際會議,另一方面把國外名家請進來。“我記得1979年11月第一屆中德色譜會議在大連棒棰島賓館召開,那時連暖氣都沒有,德國專家和我們一樣穿著厚棉襖甚至披著毯子開會。頻繁的國際交流讓我們大開眼界,進步很快?,F(xiàn)在我們很多色譜專家和國外名家平起平坐。”
盧佩章挑選學生,看重的是其創(chuàng)新能力。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關亞風回憶說:“那時盧院士告訴我,如果方法和思路是別人都想到的,那么只要實驗員照本宣科做實驗就好了,還要博士生干什么。博士生就是要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戴朝政是盧佩章招收的第一批碩士生。他考試成績在物理化學方面是最出色的,而外語不及格,因而要由導師做最后的決定。就在此時,戴朝政的工作單位給盧院士來信,要盧院士千萬不要收這個不聽話的學生,因為他“頭上長角,身上長刺”。但盧佩章偏偏喜歡他的“不聽話”,破格錄取了他,而戴朝政也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了老師的慧眼。
盧佩章把培養(yǎng)年輕一代作為歷史的責任,不僅注重培養(yǎng)年輕人嚴謹?shù)膶W術(shù)思想和創(chuàng)新精神,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年輕一代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盧佩章說,他的導師張大煜院士對他的影響和幫助最大,他教育科學家要有一顆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心。“我牢記心中,我不相信一個只追求名利的人,能在科學上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