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我國高校貸款規(guī)模逾4000億 破產(chǎn)隱患凸顯


 

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高校的巨額債務已經(jīng)成為制約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個別學校甚至資不抵債,‘破產(chǎn)’隱患凸顯。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將很有可能給中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一場危機。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邵鴻對此深表憂慮。

高校貸款“黑洞”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2005年以前,我國公辦高校向銀行貸款總額達1500億——2000億元,幾乎所有高校都有貸款。有調查認為,中國公辦高校貸款規(guī)模高達2000億到2500億元。“高校債務實際上遠遠不止這個數(shù)目?!鄙埒櫿f,除去銀行貸款,許多債務是工程建設方墊資和一些單位的投資,保守估計高校債務也有4000億元。

位于河北廊坊的東方大學城投資規(guī)模50億元,廣州某大學城總投資120億元,江蘇等地一些大學城投資最少也在40億元到50億元。截至2005年8月,四川省各銀行向高校發(fā)放各項貸款52億元,湖南省25所高校目前有中長期貸款近百億元,校均負債近4億元。邵鴻曾經(jīng)擔任南昌大學副校長,也是該校新校區(qū)建設的總指揮。據(jù)他所知,南昌大學、廣東工業(yè)大學、鄭州大學負債均在20億元以上。

赤字運作的高校并沒像原來預料的那樣順利——憑借擴招來償還貸款,而出現(xiàn)巨額貸款無法償還局面。

極度擴張之后,高校貸款后遺癥隨后出現(xiàn),高校經(jīng)費有限,貸款期限較短,無法短期還貸,部分高校貸款規(guī)模大大超出經(jīng)濟承受能力,無力償還貸款,隨著國家調高銀行貸款利率,一些高校甚至連利息都還不起。經(jīng)費緊張已經(jīng)影響到高等教育質量,一些高校為了還貸,不得不壓縮學生經(jīng)費、辦公經(jīng)費,許多學校學生開不了實驗課,沒錢實習,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

邵鴻介紹說,南昌大學負債20億元,每年利息就要1.1億元,全校收入不到3億元,每年僅夠付息,采取用新貸款償還舊貸款的辦法維持債務。當?shù)卣疄榱俗寣W校還貸,出臺政策,允許學校對在新校區(qū)上課的學生加收50%的學費。學校把2.5萬名本科生都轉移到新校區(qū),然而高學費同時帶來一個另一個后果,學生負擔過重,交不起學費,學校每年有3000多萬元學費無法收回。

高校  地方政府 銀行共謀利益的結果

高校貸款始于1999年。當時,高校因大幅度擴招面臨教育教學資源嚴重不足,而國有商業(yè)銀行面臨無處放貸,信貸資金庫存面臨巨大的窘境。而此前,高校辦學長期恪守量入為出的原則,靠貸款籌資辦學的方式高校并不認可。1995年——1999年間,在教育部所屬的34所高校中,整體負債額不高,平均不到1900萬元。

為了鼓勵高校貸款,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國家在發(fā)放教育國債資金時,都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須給予相應的配套資金,對配套資金確實不能到位的項目,要視情況,調減資金。為了得到補助,高校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只好向銀行貸款來籌集配套資金。據(jù)調查,凡是教育國債資金安排的項目,其總投資中要求當?shù)卣案咝E涮踪Y金必須達到2/3以上,但大部分西部地區(qū)的地方政府因財政困難而未予配套,高校的配套資金主要靠貸款融資。比如,寧夏大學利用教育國債11965萬元投資建設的項目中,地方主管部門僅配套700萬元,而學校自籌的2368萬元配套資金則大部分依靠向商業(yè)銀行貸款解決。擴招之初,許多大學校長對貸款辦學比較謹慎。此時,一些地方政府向高校承諾將在未來協(xié)助高校償還銀行貸款,具體的補助方式有政府全額還本付息,高校還本、政府還息以及高校還本、政府部分貼息幾種。

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認為,高校債務是政府造成這一說法并不全面。他說,高校貸款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高校貸款從客觀上有擴招的原因,中央政府已經(jīng)投入了許多資金,但地方政府沒有資金支持,致使高校運轉出現(xiàn)困難,高校只好通過銀行獲取貸款緩解壓力。專家認為,高校把債務都推給政府顯然是不負責任的說法,高校貸款有中央政府責任,但實際上也是高校、地方政府、銀行三方共謀利益的結果。

擴招—貸款—再擴招的惡性循環(huán)

在國家實行擴招政策后,三方各打自己的如意算盤。高校欲借擴招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擴大辦學規(guī)模,許多高校憑借著新房子、老教師和人數(shù)眾多的學生順利升格為大學,盲目增加了學科門類,出現(xiàn)了“不管工科、理科院校,都有新聞傳播學和廣告學的怪現(xiàn)象”。

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更高,不少地區(qū)的官員把城市管理和市場運作等手段運用到高校管理,不惜投巨資開發(fā)“高校園區(qū)”、“大學城”,希望利用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拉動一個區(qū)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甚至是拉動一座城市社會、科技、教育的綜合發(fā)展。于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毛入學率”、“萬人大學”就成了地方政府夸耀的政績。另一方面,學生家長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急切需求,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銀行則是找到了一批沒有大風險的大客戶,放心地為高校貸款。

擴招伊始,教育部提出,“要大擴招三年,使高校招生人數(shù)翻一番?!?999年高校在校生413萬人,2001年達到719萬人,招生規(guī)模已經(jīng)從1998年的108萬人增加到2001年的260萬人。2002年教育部提出,由于教學資源、后勤服務設施都達到了一定的飽和狀態(tài),擴招進入調整期,每年的增長率將控制在5%——10%。

高校、地方政府、銀行三方在各自的利益驅使下,擴招像脫韁野馬。2003年教育部招生計劃為335萬人,而實際招生382萬人,多招47萬,此后持續(xù)幾年均多招數(shù)十萬人。199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預算內(nèi)教育撥款為420億元,2004年達到1047億元。擴招以來,每年遞增超過100億元。如此加大力度的擴招,中央政府撥款無疑是杯水車薪。貸款擴招,擴招再貸款,高校在貸款泥潭中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