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先生于2月23日8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這篇文章刊發(fā)于《文史參考》2011年第11期,是記者對徐邦達夫人滕芳女士的專訪,希望以此表達我們對這位學(xué)界泰斗的哀悼之情。
6月3日,享譽海內(nèi)外的鑒定大家徐邦達先生的百年收藏及創(chuàng)作珍品現(xiàn)身保利2011春拍,這也是迄今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場徐邦達藏品及創(chuàng)作拍賣。
徐邦達有個雅號叫“徐半尺”,意思是說他獨具慧眼,鑒定書畫時,常于畫軸展開半尺之際,已辨出真?zhèn)?,海?nèi)外奉他“華夏辨畫第一人”,中央電視臺曾以“國寶”為名,為他攝制專題片。幾年前開始,徐邦達就臥病在床,且不能講話,為了走近這位學(xué)界泰斗、一代宗師,本刊專訪徐邦達的夫人滕芳女士,聽她講述這位“國寶”的平凡人生。
故宮博物院是我們的月老
滕芳女士是我國老一輩的話劇演員,曾在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舞戀》、《誰是第三者》等影片中擔(dān)任角色。談起與徐先生的相識,滕芳女士說“只能用緣分來形容”。
從前我跟徐先生隔得很遠,我是搞表演的,他是搞八股文章的,真可謂隔行如隔山。那年我拍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峨嵋廠讓我回去補幾個鏡頭。在峨嵋廠的演員食堂吃飯時,我認識了故宮博物院的朱家先生,他當時在給峨嵋廠的另一部片子做服飾顧問。
慢慢熟悉了以后,朱老就介紹我參加九三學(xué)社。因為文工團沒有九三學(xué)社成員,又因為朱老是我的介紹人,就把我編到了故宮組。
1981年底,九三學(xué)社組織大家到人藝看話劇,在朱老的引薦下我第一次見到了徐邦達。
當時是冬天嘛,他穿了個棉猴,還戴了頂帽子。臉就那么窄那么窄,而且臉色煞白煞白的。我后來還問朱老:徐老有病啊,臉怎么一點血色都沒有。他說他就那樣。
第一次的見面,雙方對彼此都沒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從加入九三學(xué)社故宮小組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兩個人的緣分。
快春節(jié)的時候,九三學(xué)社聚會,在板廠胡同的同和居,徐邦達就坐在我旁邊。吃完飯,他問我怎么走,我就問他住在哪兒,他說要坐113路到工人體育館。我當時住在東四十條,113路必須在東四十條轉(zhuǎn)車,我就說,那好,你就跟我走吧。
后來他跟我講:那天看著你下車,一個人越走越遠,當時真想送你回家,但是也覺得這樣太唐突了,才克制住。我那個時候才40多歲,雖然一直搞文藝工作,但骨子里是很傳統(tǒng)的人,看到徐邦達這樣的老專家,我特別地尊敬,而且那個年代的人,思想都很單純的。
我們就這樣認識了。雖然彼此的專業(yè)隔著十萬八千里,但他喜歡看話劇,還特別喜歡京戲,碰巧話劇是我的專業(yè),京戲又是我的愛好,就這樣成為很好的朋友。
慢慢地他開始給我寫詩、寫信,感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后來結(jié)婚的時候也沒搞什么儀式,就簡單地吃了頓飯。
相差23歲的兩個人結(jié)合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文藝界剛剛恢復(fù)生機,滕芳的事業(yè)正是熱火朝天,她卻選擇了急流勇退。
我最后拍的一部電影是1982年的《誰是第三者》。當時徐邦達住院了,我安排了一個阿姨,每天做好飯給他送到醫(yī)院去。我們那時候拍電影,一個周期最起碼得10個月到1年,而且還有外景地,我覺得把他扔在家里我不放心。1983年我就提前退休,全陪他了。
30多年來,滕芳就猶如徐邦達的影子,徐邦達到哪兒,滕芳一定到哪兒。徐邦達祖籍浙江海寧,1911年出生于上海,父親是上海灘有名的絲綢商人徐堯臣。徐邦達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用滕芳的話說,他是被寵大的。
他的媽媽生了8個孩子,只有他一個男孩。7、8歲的時候,上下樓梯還是保姆抱著。所以除了他的專業(yè),生活上的事他一點都不會做,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一起生活這幾十年,他要吃的東西,早晨提出來,我都沒讓他過過午間。
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今天的徐邦達
徐邦達14歲開始學(xué)畫,師從蘇州老畫師李濤(醉石)。后來,又入著名書畫家、鑒賞家吳湖帆之門,書畫與鑒賞能力日進。他初時學(xué)習(xí)柳公權(quán),后來為了鍛煉鑒別能力而臨摹百家,頗得古人神韻。徐邦達年輕的時候,就以書畫名噪江南。他18歲創(chuàng)作的摹本奚岡《松溪高逸圖》現(xiàn)保存于加拿大,24歲創(chuàng)作的摹本張中《芙蓉鴛鴦圖》現(xiàn)存于新加坡,皆是兩家博物館的珍寶。1950年,中央文化部文物局(今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調(diào)徐邦達到北京任文物處業(yè)務(wù)秘書,從此徐邦達專心于古書畫鑒定,直到近些年才重拾畫筆。
雖然出身資本家,但徐邦達很愛國。滕芳說,徐邦達把他的成績都歸功于共產(chǎn)黨,是共產(chǎn)黨給了他平臺。
我曾經(jīng)問過他,我說你是紈绔子弟,是大資本家的兒子,從小生活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你怎么對共產(chǎn)黨這么有感情?徐邦達說,當年鄭振鐸調(diào)他來北京的時候,他也很奇怪,因為共產(chǎn)黨是領(lǐng)導(dǎo)窮人鬧革命的,怎么會看上他了?他就問鄭振鐸:“你們了解我嗎?”鄭振鐸說:“怎么不了解你?那年汪精衛(wèi)在南京過六十大壽,吳湖帆讓他的八個弟子每人作一幅畫,由他總題,結(jié)果七個人都畫了,只有你沒畫。吳先生問你為什么不畫,你說汪精衛(wèi)是漢奸,不能畫。你說我了解你不?”徐邦達說,就是這份信任,讓他永世不忘。
過去要看什么東西,首先得和人家有交情,即便去了人家家里,也未必能看到全部。可徐邦達到北京后,每年帶著學(xué)生到20多個省市調(diào)研,每個省市的博物館都向他敞開大門,都是特殊對待。所以他才說,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今天的徐邦達,他很知恩、報恩。
滕芳說,徐邦達不僅把家里收藏的字畫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故宮,聽說別人家有好的藏品,還上門動員人家賣給國家。1953年,徐邦達又帶了3700件東西,到故宮重建繪畫館。
我后來問他:“你賣給故宮后悔不后悔?”徐邦達想都不想:“不后悔!放在故宮就等于放在家里,我想拿出來看也可以看啊。”
建黨80周年的時候,徐邦達90歲了,我還跟他開過玩笑,我說徐邦達你要不要入黨?他說那有什么不可以的?我說你今天要寫入黨申請書,明天報紙頭版頭條都是你。他就是對共產(chǎn)黨感情特別深。
為國尋寶,不辭辛勞
民國成立十數(shù)年后,溥儀預(yù)感到紫禁城不可能成為久居之所。他請來宮中遺老,對宮中所藏文物字畫清點核查,打上宣統(tǒng)御覽之印,悄悄將其中1200余件書畫卷冊,帶出紫禁城。先是藏于溥杰家,后又帶到日本人卵翼下的偽滿洲國“都城”長春。
1945年春夏之交,蘇聯(lián)紅軍攻入東北,溥儀倉皇出逃,“宮中”一片混亂,許多文物字畫就此散落民間,不知去向。
除溥儀帶到東北的古書畫卷冊以外,紫禁城藏品中的九成以上,被國民黨在解放前夕運去了臺灣。
因此,新中國初創(chuàng)時,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僅是昔日紫禁城藏品的十分之一,書畫卷冊更是微乎其微。為了使故宮博物院繪畫館的藏品盡快豐富起來,徐邦達跋山涉水奔波于各地,悉心察訪。任何一點信息、一點線索,他都不放過。
一次,徐邦達聽說,曾任國民黨吉林省政府主席的鄭洞國,非常喜歡字畫,國民黨軍進駐東北后,鄭洞國在長春收購了不少珍品。1948年10月,鄭洞國率部起義時,將一些價值極高的書畫珍品,藏在一個小皮箱中。這些珍品就是溥儀當年從紫禁城帶出去的,包括唐代人臨摹的《王方慶萬歲通天進帖》、五代后唐畫家胡環(huán)的《卓歇圖》、五代杰出書法家楊凝式的《夏熱帖》,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太白山圖》卷等共5件。
為征集書畫珍品日夜奔波的徐邦達,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極有價值的線索。他開始追蹤探訪,得知鄭洞國率部起義前,裝有5件珍品的皮箱,始終帶在身邊。直到起義與解放軍接洽時,才將皮箱交給負責(zé)接收的解放軍部隊。當時說是代管,但事后再無人提及此事。徐邦達立即通過有關(guān)人士查訪當年負責(zé)接收的部隊,終于在部隊存放文件的保險柜中,找到了那只皮箱。
如今,這5件珍品中的《王方慶萬歲通天進帖》和《太白山圖》卷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其他三件藏于故宮博物院。
就這樣,這個被稱為“國寶護神”的老人,為國鑒考、收購、征集傳世名跡不下三四萬件,而他自己家中除了自己的畫作和仿真的古書畫,幾乎沒有古董文物。談到這一點,滕芳說:文物局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文博人員不收文物”,徐邦達一直遵循這個規(guī)定。他跟我說:“作為鑒定家,既然姓了‘公’,就不作個人收藏家。”
這個姓了“公”的鑒定家,“文革”結(jié)束從干校重返紫禁城,丟下鋤頭首先想到的還是利用有生之年,多為國家鑒考征集古書畫作品。這時的徐先生已屆古稀,可他不顧年邁,不辭勞苦,帶領(lǐng)楊新(現(xiàn)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連起(現(xiàn)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等一批中青年助手,跑遍了全國80%以上的省、市、區(qū)的博物館、文管會、文物商店,對所藏古書畫進行了一次綜合考察。
此次考察車馬勞頓,耗時五六年,行程數(shù)萬里,鑒定書畫作品約四萬件左右,對一個古稀老人來說,確實太辛苦了??疾熘?,在青島博物館的次等文物堆中,發(fā)現(xiàn)了國家級珍品唐代臨摹的懷素《食魚帖》;在云南博物館的參考品中發(fā)現(xiàn)了宋代畫家郭熙的《溪山行旅圖》中軸、元代“四大家”之一黃公望的《雪夜訪戴圖》等稀世畫作。如若不是徐先生慧眼識珠,這些稀世國寶的命運恐怕不是還壓在箱底就是被隨意處理了。
一生癡迷書畫
徐邦達對書畫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在滕芳的眼中,他的全部心思都在書畫鑒定上。1950年徐邦達到北京以后,在北海團城租了個小房子,征集、鑒定歷代書畫。那時候冬天沒有暖氣,他就生個爐子,穿個棉大衣,看字畫看得太專注,棉大衣被爐子燒著了都不知道。用滕芳的話說,“他做夢都離不開書畫”。
有一次,徐邦達感冒發(fā)燒,睡夢中突然大喊:“掛,掛!”我問:“掛什么?”他用手指指墻,閉著眼睛說:“從這邊開始掛,唐、宋、元、明、清,依次掛。”還有一次,晚上睡著覺,忽然他就伸著手在被子上來回摸,我問他“你摸什么呢?”他迷迷糊糊地說,“我剛才放在這兒的那卷黃庭堅的手卷怎么沒了?”
前些年,徐邦達還給在美國的師兄王季遷寫了封信,希望他能把收藏的北宋時期的《朝元仙仗》拿回中國,他天天盼著王季遷給他回信,我都不敢告訴他,王老已經(jīng)駕鶴西去了。
也許正是這份執(zhí)著和熱愛,鑄就了超凡的鑒定功力。作為傳統(tǒng)鑒定方法的集大成者,徐邦達有著一雙“賞鑒家的慧眼”。幾十年前在哪兒見到過的書畫,幾十年后再見時,徐邦達依然記憶猶新。有人認為這種非凡的記憶力是天賦,可他自己認為“只在用心”。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資料爛熟于心,才有古書畫作品過目不忘,才有鑒定時的得心應(yīng)手。
一次,一位來訪者將畫軸徐徐展開,剛看到一片竹葉的梢頭,徐邦達便脫口而出:“李方膺!”畫軸展開,果然是“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作品。很多書畫卷剛打開半尺,徐邦達就已經(jīng)說出了與此畫有關(guān)的一切,以致有“徐半尺”的雅號。而他的弟子們說,其實更應(yīng)稱呼他為“徐一寸”,因為書畫卷往往展開寸許,徐邦達便已知真?zhèn)巍?/p>
為《富春山居圖》驗明正身
徐邦達把古書畫的鑒定分為“鑒”與“考”兩個概念。“鑒”即是通過眾多的作品相互比較,進行目力檢測,推知真?zhèn)?。對于時代較遠或是某些難以明了的書畫,需要廣為搜集有關(guān)文獻和其他旁證材料,詳加審訂考據(jù),方才得以明辨是非。舉世聞名的《富春山居圖》就是經(jīng)他的鑒定才驗明正身的。
《富春山居圖》世傳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畫作之冠,整幅圖是六張紙連成的畫卷。清順治年間,此卷藏于宜興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后來吳病入膏肓?xí)r,因非常珍愛此卷,就準備把它付之一炬用來殉葬,他的一個侄子不忍心將此名物化為灰燼,在燒畫的時候趁其不備,把別的畫卷扔了進去,這才把這幅畫給搶了出來。
上世紀三十年代,故宮重要文物南遷,徐邦達在上海的庫房里看到了兩幅《富春山居圖》。其中一幅乾隆皇帝題了很多溢美之詞,另一幅御筆題說為假。
但據(jù)徐邦達察看,那幅“真的”《富春山居圖》上的題款根本不合元代的規(guī)范,而“假的”那幅畫卻有著明顯的火燒和修補的痕跡。
經(jīng)過仔細考證,徐邦達最終推翻了乾隆帝做出的判斷,為那幅被打入冷宮200年的“假的”《富春山居圖》驗明正身。原來假的那幅《富春山居圖》是明代書畫家沈周的仿作, 1745年入宮,對其真?zhèn)尾⒉恢獣缘那〉蹛鄄会屖郑d奮地在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還加蓋玉璽。第二年,居然又有地方官員呈上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也許是因為兩幅畫的真假實在太難辨認,更可能是因為乾隆帝認為自己說過的話、寫過的字應(yīng)該一言九鼎,他最終斷定后來的那幅是臨摹品。如果不是因為徐邦達的一雙慧眼,這樁“冤假錯案”不知要到何時才能翻案。
被救出來的真跡,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從此,稀世珍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一半叫《剩山圖》,流落民間后,1956年被浙江博物館收藏;另一半叫《無用師卷》,在抗戰(zhàn)勝利后被國民政府運往臺灣,現(xiàn)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6月1日,兩卷同時在臺北展出,分隔多年的珍品首次合璧。
徐邦達跟我說過,鑒定最怕對比。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比就出來了。他說:“即使是我爸爸收藏的東西,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所以徐邦達90多歲的時候,還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掛在書房里自勉。看畫的時候,如果一時定不了真假,他就讓人給他一點時間,決不會倉促下定論,更不會胡說八道。
鑒定沒有輸贏 各有各看
1995年,浙江中澳紡織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王定林在杭州拍賣會上花110萬人民幣買了幅《仿石溪山水圖》,拍賣公司宣傳是張大千所作,畫卷上有徐邦達的題字。買后不久,王定林發(fā)現(xiàn)臺灣的拍賣會上賣過同樣的畫,就來找徐邦達。徐邦達說:“我題的不是這張畫”,王定林隨即要求拍賣公司退貨。后來謝稚柳先生堅持畫是真品,王定林于1996年向法院起訴,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當時徐邦達特意囑咐我:關(guān)于這張畫,任何媒體來了你都不要接待。我說為什么?他說我已經(jīng)有了意見,我題的不是這張畫,就說明了問題,你再講有什么用???那時候香港、美國、臺灣的媒體都在關(guān)注這件事,但我們沒有接待過任何人,徐邦達就好像沒有這回事一樣。
這事一拖就是好幾年,后來最高人民法院組織多位專家對這張畫作了鑒定,除一人外,一致認為是贗品。
我一聽說有了結(jié)論,就特別高興。我說:“徐邦達,你贏了!”他說,“什么事我贏了?”我說,“就是那張假張大千啊,那是假的。”
徐邦達對我說:“看畫沒有輸贏,各有各看”。當時給我氣的,心里想,真能裝。本來我還想請他吃西餐的,因為他特愛吃西餐,這一下我什么情緒都沒有了。
你想,打了三四年的世界官司,好多人都在講這幅畫,可徐邦達始終沒有否定謝先生。
跟李瑞環(huán)提收購國寶
和徐邦達一起生活這么多年,滕芳說從來沒見他爭過什么,他所有的精力都在工作上。為了工作的事,還曾對滕芳又是哀求又是作揖的。
原來我們倆住在工體路,那個房子雖然有80多平米,可是那種老樓,廁所小得只能進去一個人,還得是瘦的,胖的都不行,24小時都沒有燈。那時候有好多外國朋友來家里,我就特別不好意思,我怕人家說,那么大的專家怎么住這種房子。
我跟徐邦達說,你去跟單位要個房子吧。他卻說,我們倆住的可以了,比朱先生(朱家)好多了。我說朱老那是自己的四合院,他愿意住那里,可我不愿意這樣,洗手間連個燈都沒有。他就說可以啦,不讓我去要。
后來,我好不容易約到當時的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談我們家房子的事。剛巧那陣子徐邦達得知,曾流失民間的“清代四僧”之一石濤的墨竹《高呼與可》要上市拍賣,他每天四處游說,希望國家出資買下這一珍品。
知道我第二天要跟李主席談房子的事,徐邦達一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半夜他跟我說:“你別提房子的事啦,還是讓國家想辦法收購《高呼與可》吧。”說完,對著我又是哀求又是作揖。我賭氣地說,“我一不是故宮的人,二不是徐邦達,李主席會聽我的?要說你自己去說。”他說,“我要去的話,你就不要提房子的事,我只談畫……”
第二天,徐邦達和滕芳一起去見李瑞環(huán),李瑞環(huán)聽了《高呼與可》的事后,很痛快地答應(yīng)幫忙解決。徐邦達別提多高興了。
談完出來他拉著我的手說:“走,咱們到昆侖飯店吃上海包子去。”我故意逗他說:“徐邦達你真行啊,我房子沒要來,還得搭一頓飯。”他就兩手一抱拳,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說“謝謝,我替故宮謝謝你啦!”
他的生活中沒有抱怨
最讓滕芳佩服和愛慕的,是徐邦達的人品。跟徐邦達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滕芳沒聽他講過任何一個人一個“不”字。
那年我跟他一起坐車去故宮,出席《出師頌》的鑒定會,從故宮的東門進去,他說:“滕芳你看,故宮多大啊,就這個院子,沒有一個地方我沒有掃過。”他的學(xué)生后來跟我說,“文革”的時候徐邦達挨批斗,不僅每天在院子里掃地,還要敲著鑼,邊走邊說:“我,徐邦達,是上海灘的惡少。”這些話學(xué)生們不跟我說,我永遠都不知道。徐邦達把自己當成故宮人,他不愿意向我暴露“媽媽”丑的那一面。
故宮的人還給我講,徐邦達在湖北咸陽下放的時候,因為口渴,在街上買了兩個老百姓賣的梨,就被批判為“追求資產(chǎn)階級生活方式”。我后來問他,“人家批判你,你什么想法?”他說,“我什么想法都沒有,他們在上面批斗我,我在下面就寫書。”他那套《古書畫偽訛考辯》,就是在下放的時間里寫的。他走麥城的時候,從來不跟我講,他對任何人沒有一句抱怨,絕對沒有。
滕芳還介紹,生活中的徐邦達,特別的有韻味。他喜歡吃西餐、喝咖啡,交誼舞跳得也特棒。他的書房從來都是整整齊齊,用的手絹也都是白色的。他從來不趨炎附勢,沒有人情世故的概念,而且專門哪壺不開提哪壺。他甚至不認識錢,連一百元能買些什么東西都不知道。
也許正是因為他的內(nèi)心像純凈水一樣純凈,才能創(chuàng)作出美的作品,才能辨?zhèn)巫R真,成為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