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西安交通大學,驕陽將校園裹在融融的暖意中。久病的西安交大教授王瓚先和他家人的心此時比那秋日的驕陽還要溫暖。重陽節(jié)這天,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賀鏗帶著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九三學社王選關懷基金理事長韓啟德充滿深情的慰問信和基金資助的1.5萬元人民幣,來到王瓚先家,看望慰問病中的王瓚先。
84歲高齡的王瓚先長期在西安交通大學擔任教學工作。他早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參與組織成立上海交大內燃機專業(yè)教研室,撰寫了多門教材和多部書籍。1956年上海交大響應中央內遷西安的決定,成立了遷校委員會,王瓚先是委員之一,作為技術指導,他負責全校實驗室設備的拆遷工作。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廢寢忘食,按時完整地將設備拆卸裝箱運到西安。舉家來到新校區(qū)后,又及時逐一安裝調試,保證了新學期按時開學,有力地配合了西遷工作的順利進行。1988年,他發(fā)明的XL型小流量瞬時微型流量計獲國家發(fā)明專利,此發(fā)明曾代表陜西省參加當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國際發(fā)明展覽會,深得參會各國代表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賞。他刻苦鉆研,注重實驗,學以致用,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幫助無數(shù)的軍工和民用企業(yè)解決技術難題,恢復工作和生產(chǎn)。上世紀80年代,由第二汽車制造廠生產(chǎn)的軍用載重車,在越南戰(zhàn)場上屢屢發(fā)生曲軸斷裂問題,形勢萬分緊張,得知情況后,他立即前往該廠,僅用短短一周時間就徹底解決了問題,保證了軍事行動的正常進行。他還為該廠培養(yǎng)了大量技術人員,大大提高了該廠的生產(chǎn)技術水平。隨后他還多次幫助一些軍工廠解決了在坦克和戰(zhàn)車生產(chǎn)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歲月催人老。1956年,風華正茂的王瓚先和夫人出于對九三學社組織的向往,雙雙加入九三學社。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二位老人,百病纏身,加之退休早,工資收入低,其家境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王瓚先去年又被查出患有肝癌。正當二位老人為醫(yī)療費用一籌莫展之時,賀鏗代表九三學社中央送來了王選關懷基金的1.5萬元資助,這真是無異于雪中送炭。韓啟德在慰問信中衷心祝愿王瓚先戰(zhàn)勝疾病,早日康復,并希望他繼續(xù)關心九三學社的各項工作。王瓚先滿含深情地說,原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王選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他生前對國家、對人類作出了極大貢獻,是全國九三學社社員的楷模。他生前遺愿提供100萬元資助九三學社的病困社員,這一善舉說明他的高尚品質,是留給社會的精神財富,值得大家敬仰和學習,我們永遠懷念他!我是王選關懷基金的第一批受益人,非常感謝組織對我的關心,這使我感受到了九三學社組織的溫暖,增強了我與疾病抗爭的決心和信心。
九三學社陜西省委主委劉石民、副主委劉斌,中共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袁治平,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統(tǒng)戰(zhàn)部、人事處、能動學院的有關負責人等陪同看望。(張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