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張光斗寄語當代青年:只有國家強盛了,個人才幸福


每個人都盼望幸福。對于怎樣才能幸福,九三學社中央顧問、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張光斗有著自己的理解。在一篇《寄語當代大學生》的短文中,他這樣寫道:“個人的短期利益無足輕重,只有國家強盛了,個人才幸福。”正是這種幸福觀,使他70年前在盧溝橋事變的隆隆炮聲中,毅然回到祖國;也正是這樣的幸福觀,一直指引著他的70年“水利人生”。

 

大學生:“首先要立志做個正直的人”

近些年,年事已高的張光斗,更愿意把自己的幸福觀與青年一代共勉。有一次,應一個大學生論壇之邀,他撰文寄語當代大學生:“當代大學生是我們的未來。首先要立志做個正直的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愿為人民服務。要有集體主義精神。”接著,張光斗對大學生提出幾點希望:“要學好科技知識,知識面要廣,但要有專長。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要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弄清道理,學習要問為什么。要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有獨立工作能力,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工作中必然有困難,甚至有挫折,要有毅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當代大學生是最有希望的,也是最幸福的。”他強調。

 

高校:“最重要的是德育”

“最重要的是德育。”正因為對大學生抱有信心和期望,張光斗多次呼吁高校要重視德育。一段時間,清華大學水利系不少學生認為水利工作艱苦,將來要找待遇高、生活好的工作。了解到這些思想動向后,張光斗很是擔憂,并做起了思想政治工作。

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叔子倡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之舉,張光斗認為“十分重要”。為此,他專門致信一封,告訴這位教育同行,有些學生“考慮的是成名成家和個人利益,受社會風氣和社會現狀的影響很大”,“他們怕吃虧,顧不上國家前途。”他在信中強調:“看來社會更需要人文素質教育。”

“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要正面講,同時要結合社會實際。”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他表示,學校進行精神文明建設責無旁貸,“主要是世界觀、人生觀教育。要把社會上的情況講清,好的加以發(fā)揚,不好的進行分析。學校必須提倡做誠實人,說老實話。”

 

留學生:“首先是愛國”

留學生是張光斗關注的人群之一。1998年11月,他修書一封寄給《人民日報》,表達了希望留美學子能夠盡快回國工作的想法。他“寄語”留學生們,出國留學“目的是為了學習先進的科技,將來為國家建設服務,當然有個人的成長和前途,但首先是愛國。”

人才外流現象引起老人的關注。“防止人才外流,不是不再派留學生。”他認為,“去國外學習科技理論還是有用的,還有國際文化交流、了解國際情況等,也是需要的。”他同時強調:“要對全體大學生、家長、干部和全國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畢業(yè)生:“我們不會辜負先生的期望”

“張光斗先生非常關注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曾在水利系工作過的清華大學副校長胡和平說,“前些日子,在院子里偶然碰見張先生,他還再三叮囑,一定要狠抓德育,要重視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今年畢業(yè)的清華大學水利系碩士研究生但萍在學校學習6年,聆聽過張光斗的三次講話。她說:“我們不會辜負先生的期望,在以后工作當中,一定會切實為國家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摘自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