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為凈化學術空氣吶喊


 

11月23日5時22分,83歲的鄒承魯院士停止了呼吸。一周前,醫(yī)生向鄒承魯征詢意見,是否在最后時刻切開氣管、接入呼吸機以維持生命。鄒承魯答:“我不要茍延殘喘?!??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他的率真在中國科技界是有名的。今年1月,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看望鄒承魯時動情地說:“鄒老,您不斷講科學道德、不斷講重視基礎研究……盡管有人聽了不高興,不去理他,還是要講?!本驮冢玻碧烨?,鄒承魯還在網(wǎng)上發(fā)表了《必須嚴肅處理學術腐敗事件》的文章,言辭犀利、懇切。

早在1997年全國“兩會”上,他就批評了科技界學術道德滑坡的現(xiàn)象。此后,他兩次聯(lián)合其他院士,倡議討論“科研工作中的精神文明”,呼吁盡早出臺科學道德規(guī)范。針對科學家為核酸營養(yǎng)品做商業(yè)廣告、留學歸國人員夸大學術成果、企業(yè)虛夸“5年克隆全部人體器官”、院士涉嫌論文數(shù)據(jù)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他不顧年邁體弱,一次次披掛上陣,為凈化學術空氣擂鼓吶喊。

在后輩心目中,他是科學斗士與真理衛(wèi)士的完美結(jié)合。鄒承魯對學生說,“像這些得罪人的事情,你們可能不大花時間去管,還是由我來做?!薄芭ψ非罂茖W真理,避免追求新聞價值”,是鄒承魯一生做學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但是,他卻往往成為“新聞焦點”。從上世紀60年代參與牛胰島素人工合成的輝煌,到65歲至70歲“青春再現(xiàn)”的第二個學術高峰,鄒承魯始終站在中國生物化學研究的前沿。他培養(yǎng)的學生,如今不少已是國內(nèi)外知名的科學家。

“只要頭腦還清醒,他就愿意多做事?!痹卩u承魯身邊做秘書已經(jīng)有13個年頭的劉江紅說,這些年來,他始終堅持到研究所全時上班,即使是患病后,只要能走得動,還是會堅持去半天、一天。“鄒先生是很堅強的人。”劉江紅說,9次化療對鄒承魯?shù)膿p傷很大,中間還摔過兩次,大小手術很頻繁?!暗仍倌茏饋淼臅r候,他的腿上已打了5個鋼釘。就在那種情況下,他還是堅持拄著拐杖行走,而且沒叫過一聲疼?!?

生前,作為李四光先生的女婿,他一直住在北京海淀區(qū)“李四光紀念館”。他和岳父李四光、妻子李林成就了“一家三院士”的佳話。如今,三院士均已離世,紀念館的小樓上,人們仿佛還能看到他們交流探討的身影,還能聽到鄒承魯在背誦他喜歡的《琵琶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