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九三人要有一顆文學的心”

——九三學社中央“家園記憶”文學筆會側記


“家園記憶”是人的本性。長期的農(nóng)耕文明形成中國人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感情、習慣,影響或者甚至可以說滲透到血液中的記憶模式,就包括了對家園、故鄉(xiāng)的深深的眷戀。

盛夏已闌,清秋將至。

天空清澈悠遠,湛藍得像是被墨水渲染過一般。鄱陽湖成千上萬只候鳥飛臨,登樓眺望,“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盡收眼底。

比起夏的飛揚,秋是寧靜而成熟的。

橘子紅了的時候,幾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熱愛文學創(chuàng)作的九三學社社員、文學名家相聚江西南昌。

九三學社的特色以科技為長,但除了科技精英,九三一直也不乏文學方面的大家,如黎錦熙、俞平伯、楊振聲、李長之、魏建功、游國恩、蕭滌非、馮沅君、陸侃如、程千帆、沈祖棻、啟功,以及科學家前輩,象梁希、潘菽、涂長望、茅以升等,他們都有很好的文字功底,為文做詩,獨具風采。九三學社重視文學人才的發(fā)掘和培養(yǎng),在各級九三組織的刊物和網(wǎng)站上,經(jīng)常有閃爍著飛揚文采的作品見諸報章。

許多與會者帶著自己的詩歌、散文、隨筆、書畫,帶著多年凝練的文學作品來到這里,相互切磋交流。大家隨席而坐,縱論文學肩負的時代責任,探尋生態(tài)家園和精神家園,共敘整合社內(nèi)文學力量、推動九三學社思想文化建設。

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點明主旨:“九三學社人才薈萃,除了科技精英,也不乏文學方面的大家,在十多萬社員中熱衷于創(chuàng)作的文學愛好者也是人才輩出。文學藝術能夠對一個人的心靈產(chǎn)生很大的作用,能夠提高人的素質,增強凝聚力,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家園記憶”是人的本性。長期的農(nóng)耕文明形成中國人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感情、習慣,影響或者甚至可以說滲透到血液中的記憶模式,就包括了對家園、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因此把本次筆會的主題定為‘家園記憶’,就是想通過對曾經(jīng)家園的回憶、對未來家園的遐想,讓與會的九三文學愛好者就此闡發(fā)自己提出的所思所想蘊含更多學理和哲理的想法,促進我社成員的生態(tài)建設和科學發(fā)展意識的提升。”

這次雅聚由九三學社中央辦公廳主辦,九三學社江西省委、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承辦。驕人文脈、時代主旋,作者們直抒胸臆、暢所欲言,讓人感到親切別致。與會人員圍繞生態(tài)文明與文化建設、地域家園與精神家園、文學創(chuàng)作與人文精神以及提高文學素養(yǎng)與建設高素質參政黨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我們肩負的使命多么重要”

著名作家王安憶女士和梁曉聲先生蒞會并做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報告,成為這次筆會一道靚麗風景。

梁曉聲,這位一直以來以平民立場關注社會的著名作家,以其詼諧的語調(diào)從“人文”這個中心詞慢慢鋪展開去,拉開了中外文學中“人文思想”的浩瀚夜空。“什么是人文,就是關于人的文化、人性的文化、人性的發(fā)育史,抽出人性,人文就缺乏了核心價值觀。” 在聽眾隨梁曉聲漫步于世界文化和文藝的旅途中時,人文的外延逐漸清晰起來。人文,是由人道主義、同情心、愛心、公正、平等以及長久以來從人們相處而得到一系列社會準則所組成的。“人性的理想主義永遠不會過時。”

我們從當下許多丑惡現(xiàn)象中看到了人文教育的缺失。人的變態(tài)源于文化的缺失,如多讀點《木木》《賣火柴的小女孩》,文革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紅衛(wèi)兵。”“黨風和社會風氣,僅僅靠政治教育是不夠的,黨文化不能覆蓋所有的角落,而文化的力量則能夠觸及人們的心靈。”

現(xiàn)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安憶是中國當代文壇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領悟力來控制故事微妙的氣氛發(fā)展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細膩精準。王安憶向與會者介紹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技巧和心得,她在多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形成了獨有而成熟的小說觀念,對于小說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的關系、小說創(chuàng)作與自我經(jīng)驗的關系、小說的真實性與虛構性、小說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各方面問題,介紹了自己成熟的經(jīng)驗和觀念。同時她也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社會責任等問題和與會者進行了交流。

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19世紀是軍事力量征服世界的世紀;20世紀是經(jīng)濟力量控制世界的世紀,而21世紀則是文化力量主宰世界的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肖麗媛,思考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與這個時代文化的關系以及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應該保持著怎樣的擔當。當前在市場經(jīng)濟浪潮裹挾下的文化建設面臨著空前的憂慮: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輿論引導能力需要提高,網(wǎng)絡建設和管理亟待加強和改進;有影響的精品力作不夠多,文化產(chǎn)品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引導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的社會現(xiàn)狀令人堪憂:美國中情局提出對華文化侵略的十誡令;俄羅斯文化倒退現(xiàn)狀給我們警示;再看看一名大學生的反思——轟動社會的萬言帖,最露骨的大學生活;全球Top100(學術排名)大學中,前20所中有18所是美國的,沒有一所中國的大學……”

“撿起我們的閱讀習慣吧,否則,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九三學社九江書畫院副院長胡志亮參加筆會感觸良多。“社中央的意圖是通過作家的獨特視角及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思想現(xiàn)狀的介紹和描述,增強社員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增加對歷史,對人生的進一步感悟,從而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當然也進一步提升社員的參政議政的能力。這件工作應該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又是必需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一位真正的科學家或者在其一個領域可稱為翹楚的大家,他必然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不僅了然于胸,而且能夠精研,使用。實際上,科學的研究和建樹與文化的掌握和精研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互為補充的。”

他受聘社中央撰寫《許德珩傳》,深感這個采訪、收集資料以及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極好的再學習受教育的過程。他表示,現(xiàn)在寫作已經(jīng)進入旺盛時間,一定努力拿出合格的作品向社中央,也向社會,向全國的九三學社社員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用文學挽留已經(jīng)消失或業(yè)已消失的家園”

“這些年我們目睹了太多的村莊的消失,那些我們曾經(jīng)生長其間,并滋養(yǎng)過我們童年甚至至今仍然讓我們的心靈可以棲息、佇足的地方……我總會有一種為我的一個親人送行的感覺。”九三學社云南省專職副主委周勇深情地說:“鄉(xiāng)村的經(jīng)歷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可靠的人生經(jīng)驗,也是我們最為基本的“閱歷”和底氣。而且城市演變也是以鄉(xiāng)村作為基礎不斷延伸而來的。這些存在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化遺存,為什么今天我們就不能容忍它繼續(xù)存在下去呢?作為九三社員,我們可以通過政治渠道去呼吁、去奔走。作為作家我們只能用文字去挽留這些已經(jīng)消失或業(yè)已消失的家園。我更希望,我們的家園不僅僅是記憶,更應該是一個真實的可以觸摸的現(xiàn)實世界。”

“故鄉(xiāng),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詞匯;故鄉(xiāng),一個承載著許多記憶,一提起便讓人為之動容的地方……”安徽省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余國松以“作為審美意蘊的故鄉(xiāng)”為題發(fā)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講。“歷代文人與成功者,幾乎未以詩詞文章懷念過故鄉(xiāng)者。對于劉邦,那是‘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對于偉人,那是‘紅旗卷起農(nóng)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對于迅翁,那是祝福、那是社戲,那是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對于許多人,故鄉(xiāng)就是母親,就是老屋,就是童年的一個玩伴,或是村口的老槐樹…….”

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納秀艷用“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詩句,以清新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寫滿鄉(xiāng)愁的詩歌與家園記憶。“一股淡淡的鄉(xiāng)愁自千古詩心深處彌散開來,在某個黃昏,悄然與讀者的心靈邂逅,遂搖曳成一片溫婉繾綣的景致——故鄉(xiāng)的山水田園。”“無論多么充滿勞績地生活在大地上,家園永遠是心靈的歸宿和精神的棲居之地。‘日暮鄉(xiāng)關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正是詩人對自我生命深層次的體認與關懷,擔憂與焦灼了。這里的鄉(xiāng)關已經(jīng)超越了地理學的具體涵義,而上升為一種意象符號,富有象征的意義。這份家園的記憶,深深烙印在腦海,成為詩人隨時可以歸去的地方。月光下裊裊的春柳,夏夜婆娑的樹影,秋夜蟄蟲的低吟,冬夜飄飛的白雪,這是故鄉(xiāng)的四季。在這般美妙的記憶里,心底的情愛悄然萌發(fā),放逐自我,將一己之小我融入無窮的宇宙中,使生命獲得詩意的安頓和永恒的圓滿。”

“不忘初心 守望心靈家園”

“我們最初都是懷揣著一顆追夢的心,在文學的路上不斷嘗試和跋涉著。憑著那股激情和信仰,我們堅守著心中的精神麥田,走出了叢林沙漠,最終所有的經(jīng)歷和獨特記憶都成為一種財富,化作筆下的人物和場景”。在四川省文化館堅守了多年群眾文學藝術雜志的副主編涂軍婭,是文學一直支撐著她堅持走到了今天,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充滿自豪。“一本雜志的精神宗旨和編輯的眼光決定了其所選文章的品味和反映出的社會文明風貌。我們要堅持以報刊這個陣地,來建筑我們的心靈家園,一個文學愛好者的家園。哪怕我們只是內(nèi)刊,也能影響和助夢一大批有潛質的優(yōu)秀作家。讓更多的明日之星和棟梁之才從我們的園地里成長和騰飛起來,也為更多在生活里艱辛跋涉的迷茫心靈提供一個靜心品茶休憩、做心靈SPA的雅致場所。”

“我總是徘徊在對田園故國的懷念之中,雖然我很少回到故鄉(xiāng),但媽媽每年親手為我做的千層底布鞋,始終穿在我腳上,它帶我走遍神州,尋找我那心中的家園。”湖南啟光書院院長吳振明1994年獨自徒步行走8千多公里,考察萬里長江;1995年又徒步古絲綢之路,對沿線歷史、民俗、宗教、哲學及民間藝術進行采訪創(chuàng)作。“社會化了的文人即文化人。文化人的真正含義是開創(chuàng)并開啟人類精神的未知領域為人類引領一個愛與歡樂的精神家園,即人們常說的終極關愛。于今,我總是在閱讀著靈魂,也試圖將人類心靈與欲望的文化取向中做一些大同精神與經(jīng)濟模式互助共融、相得益彰的有益探索,以觸動人類當前所面臨的嚴重誤區(qū)。我努力將人類生命與自然萬物視為一體,永恒的統(tǒng)一,精神的自由和普遍得到尊重。……這種精神將是人類最后一件偉大作品,唯如此,我們才能找回精神的皈依和信仰的終極關懷,重新獲得人們已喪失的歸宿感和對家園的記憶,最終尋一條回故鄉(xiāng)之路。”

“長久以來,人與自然的關系,一直是文學的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源泉;家園記憶一直縈繞在我們的心頭,‘精神還鄉(xiāng)’已經(jīng)作為一個文學母體而存在。在群星璀璨的詩歌體中,謝靈運、陶淵明、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等無數(shù)杰出詩人,在表達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精神還鄉(xiāng)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無數(shù)美妙的詩歌篇章。”青春雜志社執(zhí)行總編輯楊波認為,生態(tài)文學是家園記憶的一種表達,是人類的心靈訴求,考量自然如何影響人的生存和心靈。“我奢侈地想,我們在‘精神還鄉(xiāng)’的征途中,深深烙上了現(xiàn)代性的印記,獲取自性,在時光的長河里閃爍著獨特精神的光芒。”

“九三人要有一顆文學的心”

“這是一次人人心中有,人人渴盼中的藝術盛會。她使一個小船拴到中國共產(chǎn)黨大船上的民主黨派,有機會在提高自身文明、文化素質、文藝修養(yǎng)和引領正確的文藝方向方面,得到全面培育、滋養(yǎng)的機會。”九三學社山東濟寧市主委、濟寧市作協(xié)和文聯(lián)主席殷允嶺對社中央召開文學筆會充滿期冀。他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幾十年,現(xiàn)已出版長篇小說3部、小說集3部、播出電視劇4部。他的傳記文學《焦裕祿傳》、《雷鋒傳》、《孫家棟》等多部作品獲得30余項各類獎項,出版各類作品300余萬字。“我們期望這樣的筆會如期而至,澆灌九三文學的百花齊放;樂見一支激情飽滿、文采熠熠的創(chuàng)作隊伍活躍在全國九三,見證著我社更多的文學人才。讓我們用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之精神搞好九三學社的文學創(chuàng)作。”

“我也是做過文學夢的,高中時,我的文科優(yōu)勢十分突出,作文競賽也連續(xù)兩次獲得全校第一名。但當時重理輕文之風盛行,更多是出于一種“虛榮”吧,我選擇了理科,就讀于福建農(nóng)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回顧我的人生歷程,似乎一直在文科與理科間徘徊,但慶幸的是:我已經(jīng)從文理交融地帶找到了自我,并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標。”福建農(nóng)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李芳教授以“在文理之間”的徘徊表達了她熱愛文學的心。近些年,她承擔了五項省部級文理交叉課題,在《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科學與辨證法》、《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等權威刊物上發(fā)表多篇哲學類學術論文,也撰寫了大量的參政議政文章。“我認為科學與人文的結合十分重要。“九三人要有文學夢”,韓主席一語點醒我的心中夢想,雖然,此生不可能成為王安憶那樣的作家,但我可以在激活與普及中國文學經(jīng)典的方面做一些工作,并從中享受文學經(jīng)典賦予我的精神滋養(yǎng)。”

九三學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學苑出版社社長孟白認為,文學是具象的(相對于科學的抽象而言)。所謂文學的具象化,就是“目中有人”,作者所觀察、所描述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生活、情感、思考。所以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不管是什么體裁,詩詞、曲賦、散文、小說、劇本等等,都是作者飽含感情、充滿人文關懷、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情感、情懷的表達。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會讓人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進而產(chǎn)生情懷的升華。不僅如此,文學底蘊的增厚,對于我們從事其他非文學的工作、活動也大有裨益,比如對撰寫提案和其他建言獻策,比如對公益、慈善活動,甚至包括對科學研究和企業(yè)經(jīng)營。“我們的社員,都具有創(chuàng)作出特色作品的資源,擷取一種適合自己的文學體裁,提高功力,都有可能參考創(chuàng)作。”

“民主黨派不能沒有一顆文學的心!”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曹旭說出了與會者共同的心聲。文學的心是什么樣的呢?“文學的特性就是真、善、美,藝術展現(xiàn)人物真善美的心靈。文學心就是一顆真善美的心。九三同志內(nèi)部要用真善美的心相互交融,并把這顆心帶到外部,帶到廠礦、機關、學校、超市、碼頭…….帶到全社會,讓真善美的心靈覆蓋全社會,這對整個國家人際關系的改善就是一個巨大貢獻。”

……

翻開卷帙浩繁的中國文學,一股淡淡的家園記憶從千古詩心深處升起,通過詩人詞家、書畫家、文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chuàng)造出眾多散發(fā)著濃郁人文氣息的墨寶遺篇。九三學社中央主題筆會的舉辦,體驗其中具有極高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文化生態(tài)景觀,探尋人類物質家園與精神家園的回歸。

“都是為了更加美好的人類未來而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科學應用的真正前景,也在于與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韓啟德這樣詮釋科學與文學的相通。

……

對家園的記憶,筆走龍蛇,思如泉涌。(戴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