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張學棟:保護文化遺產 傳承歷史文脈


8月的北京秋陽高照,神清氣爽。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中央海外聯(lián)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縣級行政管理研究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際設計與流程科學學會(SDPS)院士,國際跨領域高級研究院(ATLAS)首批院士,高級建筑師張學棟就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話題接受了記者采訪。以下為訪談實錄。

科學保護"活"的古代文化

記者:我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創(chuàng)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形成的,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活"的古代文化。您說對嗎?

張學棟:是的,文化遺產既包括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又包括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guī)范、風尚習俗等形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

記者: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把祖先留下的這一極其豐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整理好、繼承好,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遺產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是不是還要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陵墓、醫(y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古籍文書?

張學棟: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同時,為我們開創(chuàng)新文化提供歷史根據(jù)和現(xiàn)實基礎。

記者:自20世紀末,“文化遺產”概念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引入中國。從此,中國作為世界一部分,其意義和價值內涵更加豐富。我注意到,去年春天,中國遺產保護論壇在江蘇無錫開幕,同期舉辦的還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誕生40周年活動。近百名國內外世界遺產界代表就“世界遺產: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主題開展討論與交流,共同倡議今后世界遺產保護將謀求可持續(xù)發(fā)展。

張學棟:中華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實踐,具有文化遺產的世界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民眾對特定地域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眷戀,在文化自覺中的文化自信,都在普遍增長。政府積極主導并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眾多官員、學者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實踐中來。一方面,政府、學者與民眾多方發(fā)掘豐富多彩的地域性文化遺產,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學者們在具體研究中推進對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辯證關系的理解,極大地擴展了區(qū)域文明的世界性。

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yè)多視角全方位研究文化遺產保護

張學棟: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者,工作之余,我一直關注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作為九三學社一名老社員,我力求團結一批關心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專家學者,從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yè)的全方位多視角,對我國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建言獻策。目前,盡量在做宣傳普及工作。中國政府自1985年加入《公約》組織以來,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為原則,使一批全面代表中國悠久歷史和多元文化、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的寶貴遺產納入世界遺產保護范疇?!豆s》極大促進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使中國逐步形成了代表東方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模式。

張學棟:我一直關注無錫論壇,自2006年以來連續(xù)舉行6屆,先后選定工業(yè)遺產、鄉(xiāng)土建筑、20世紀遺產、文化線路遺產、文化景觀和運河遺產保護等重大保護主題。中國在保護和傳承世界文化遺產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中。

記者:請介紹您關注的文化遺產保護成功例子。

張學棟:我比較欣賞杭州的一些做法。杭州的綜合競爭力一直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 其重要原因是杭州的城市建設者在經營城市時,較早懂得了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城市特色,就是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

張學棟:杭州把西湖的保護和免費開放相結合。西湖是文化景觀的一個杰出典范,它極為清晰地展現(xiàn)了中國景觀的美學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園林設計影響深遠,符合世界遺產列入標準,并滿足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

張學棟:2002年開始,杭州遵照“保護第一、生態(tài)優(yōu)先,傳承歷史、突出文化,以民為本、為民謀利,整體規(guī)劃、分步實施”原則,連續(xù)11年對西湖進行全方位保護和整治。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間特征得以保護,“一湖兩塔三島三堤”的格局得到恢復,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態(tài)得到更好保護,西湖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文化景觀價值得到挖掘。杭州堅持“還湖于民”的目標,開創(chuàng)了“免費西湖模式”。西湖南線環(huán)湖景區(qū)的涌金公園、柳浪聞鶯、學士公園、長橋公園等四大公園,率先免費向市民開放。沒有圍墻、不收門票的完整西湖,將自己的每一寸綠地和每一處景觀,奉獻給廣大游客,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等方面均實現(xiàn)了不設門票的和諧發(fā)展。

張學棟:杭州歷史街區(qū)保護堅持能保則保、應保盡保,除了西湖、運河,在杭州大街小巷,“藏”著不少歷史街區(qū)和歷史建筑,比如,清河坊、小河直街、胡雪巖故居等。 杭州對多處歷史建筑和一大批有價值的老房子進行修繕,大多數(shù)都作為名人故居或專題博物館,對游客開放。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成為推動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同時,杭州還按照“潔化、綠化、亮化、序化”和“人性化、人文化”要求,在老城區(qū)對3000多條背街小巷進行改善,推進老街老巷保護更新。

記者:杭州歷史街區(qū)、歷史地段和老街老巷恢復本來風貌,煥發(fā)出新活力,同時讓周邊居民生活條件得以改善。歷史街區(qū)、歷史地段和老街老巷已經成為市民和游客的旅游、休閑的好去處。我也喜歡杭州。

張學棟:你家鄉(xiāng)西安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也值得稱道。西安作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和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極其豐厚的文化遺產。西安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世界性和唯一性,尤其是位于西安城市郊區(qū)的周秦漢唐文化遺址、名勝古跡,更是難得的文化經典。這無疑是西安人的幸運。

張學棟:西安曲江在平衡環(huán)境保護、民生改善的同時謀求城市發(fā)展,在謀求城市發(fā)展的過程中謀求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和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質量。 曲江新區(qū)堅持“文化立區(qū),文化興區(qū)”戰(zhàn)略,以“文化+旅游+城市”的發(fā)展模式,強力推動,傾情打造出大唐芙蓉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大雁塔文化休閑景區(qū)、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等大型和超大型旅游文化景區(qū),特別是隨著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寒窯遺址公園、秦二世陵遺址公園、大唐不夜城開元廣場等重大文化旅游項目相繼建成開放,曲江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文化旅游內容日益豐富,呈現(xiàn)出唐文化、秦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內容齊全的文化旅游新格局,成為全國文化旅游園林中的一朵靚麗奇葩。

張學棟:在文化、旅游和城市三駕馬車共同拉動下,曲江新區(qū)的區(qū)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人們以文化新思維促進民生工程建設,以城鄉(xiāng)統(tǒng)籌引領城市化進程,探索出了一條獨具西安特色的民生改善之路。

記者:據(jù)國際旅游權威機構的研究結論顯示,現(xiàn)在的麗江已經是中國“最令人向往的10個小城市之一”,同時還是“地球上最值得光顧的100個小城市之一”。請您介紹一下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保護。

張學棟:具有800年歷史的麗江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量游客涌入麗江,使古城不堪重負,商業(yè)氣氛已經部分淹沒清新環(huán)境,古老文化氣氛有被破壞的危險。然而,麗江以一個鮮活的、不斷生息運轉的、民族聚居的城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在世界也屬罕見。麗江聚合著多民族文化精髓,不失納西民族之風采。是當今世界共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最古老的絕佳版本,同時,也與我在2004年出版的《圖?像思維—對自然、人、社會和諧共融觀的整體感悟》中, 所表達的理念完全相同。3.8平方公里的古城,“城依水存,水隨城在”,城市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隨地形水勢溝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結合水系坡勢而建,曲徑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間疏朗和諧的街景。不是死城、不是博物館中的陳舊文物,是當?shù)卣巍⒔洕?、文化的中心?萬余人在古城,從事著傳統(tǒng)的銅銀器制作、皮毛皮革、紡織、工藝品雕刻、釀造、民族傳統(tǒng)風味小吃、民居客棧等傳統(tǒng)商業(yè)活動。

記者:有人說,流淌在古城水草飄逸的河水里,行走在古城磨滑的五花石板上,靜立在老屋的石柱邊,用真心去尋找,用靈魂去對話,韻味就出來了。

張學棟:麗江古城和所有的文化遺產一樣,她是世界的,她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麗江古城是中國的,她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遺產瑰寶之一;麗江古城是人們的夢想家園,心靈的故鄉(xiāng)。此時此刻,我想起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她評價:莊嚴神圣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遺產受到社會轉型的猛烈沖擊,有的甚至面臨著消亡。

傳統(tǒng)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在地方,智慧在民間

張學棟:隨著人民整體保護意識的全面提升,傳統(tǒng)文化遺產的巨大價值,將會真正顯現(xiàn)。人們漸漸認識到,民族國家在文化上逐漸喪失自主、迷失身份,成為精神世界的“游蕩者”。只有識別分析文化遺產,探尋其文化信息和意義底蘊,才能不斷強化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才能吐故納新,鑄造新時代民族精神,支撐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學地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是現(xiàn)代化國家張揚民族精神,獨立自主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的文化訴求。

張學棟:在《圖?像思維》后記中,說“善觀形者,感天地之動;善察勢者,懷仁愛之心;善悟道者,藏忠義之旨。故曰:形定則態(tài)生,態(tài)生則場呈,場呈則靈應,靈應則勢呈,勢呈則道生。”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歷史文明的符號載體,必須得到有效保護,才能使人類文明得以延續(xù)。文化遺產最主要的價值,是它的活動主體與表達方式同時存在,我們可以直觀、統(tǒng)一地看到一個時代文化生命現(xiàn)象—一個活著的文化。人們可以與歷史真切地對話、交流、參與、體驗、學習。天地有道,大象無形。樂者喜之、善者化之、慧者悟之,對文化遺產的整體感悟,需在融合中超越、共生中揚棄、聚合中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