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北大國學名家、九三學社社員吳小如逝世

曾被稱“學術警察”


又一位國學名家駕鶴仙去。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5月11日晚7時許逝世,享年92歲。

吳小如先生是九三學社社員,俞平伯的入室弟子,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戲曲評論家、歷史學家、教育家。在北大中文系、歷史系,吳先生任教時間長達40年之久。有學者認為,吳教授的離去,徹底結束了“梨園朱(朱家溍)、劉(劉曾復)、吳(吳小如)三足鼎立的時代”。

“我只是一個教書匠,不是詩人”

吳小如出生于1922年9月8日,原名吳同寶,號莎齋。他是著名書法家、詩人吳玉如先生的長子。

學生時期,吳小如先后就讀于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并于1949年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他曾受業(yè)于朱經(jīng)畬、朱自清、沈從文、廢名、游國恩、周祖謨、林庚等著名學者,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跟隨俞平伯45年。在中國文學史、古文獻學、俗文學、戲曲學、書法藝術等方面,吳小如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詣,被認為是“多面統(tǒng)一的大家”。他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古典小說漫稿》、《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吳小如戲曲文錄》等,直到晚年還筆耕不輟。

吳小如的離去,在很多他身邊的人看來“實在太突然”。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鳴昨晚10點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吳先生逝世的消息讓他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前天,我還給吳先生送去了他托我買的電話機。臨走,他還好好地坐在那兒吃午餐。第二天上午,我還特地給他打了電話”。

滬上資深媒體人翁思再昨晚在微博上透露,“吳小如先生于今天傍晚,親自打電話給兒子吳煜,說‘我可能不行了’,吳煜馬上乘飛機赴京。”但吳煜最終未能見到父親的最后一面。

實際上,吳小如最近一次走進公眾視線,就在兩個月前。3月初,《詩刊》社在北京揭曉2013年度“子曰”詩人獎和年度詩歌獎,吳小如憑借《吳小如詩詞選》獲得了“子曰”詩人獎。但頒獎當天,吳小如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出席,只有一段他的視頻在頒獎禮上播放。他十分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個教書匠,不是詩人。當我聽說獲得2013年‘子曰’年度詩人獎時,我在高興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到慚愧……也許是評委先生們考慮到我年紀大了,權當給我個安慰獎吧。”

文史兼通,雖不是博導但“門人”眾多

在北京大學,吳小如是一位文史兼通的專家,特別是文學史,被學生們視為“從《詩經(jīng)》一直到梁啟超,能全部貫通講授”,此外還能旁及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中國詩歌史及古典詩詞、散文等課程。

同時,吳小如也是一位京劇評論家、戲劇史家,與劉曾復、朱家溍并稱京劇評論界“三賢”。書法上,吳小如繼承了其父吳玉如的傳統(tǒng),有很大成就。然而,非??上У氖?,自上世紀80年代從北大中文系轉到歷史系之后,因為沒有評博導,所以吳小如沒有自己的直系博士生。

不過,身為師者的吳小如對學生非常熱情,許多上過他的課甚至只是對他研究領域感興趣的學生,都會被他收作“門人”,因而吳小如廣義上的弟子甚多,同時他對弟子的學術訓練也是出名的嚴格。

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吳小如要求學生懂繁體字、懂草書,懂古文字,講“治文學宜略通小學”,不僅如此,還要過一道檻:讀完“詩四觀”。這其實是清朝的一句話,詩是《唐詩三百首》,四是“四書”,觀是《古文觀止》。在他看來,只有把這3本書從頭到尾都看過、都背過,國學基礎才算是上乘的。了解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也會提高。他還提出分析作品的四條原則:通訓詁、明典故、查背景、考身世。雖語不驚人,卻至今依然是做學問的“醒世恒言”。

而京劇研究家劉曾復的一位學生昨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京劇評論上,吳小如“忠實地用自己的言傳身教記錄了戲曲的黃金時代,也代表了那個時代一個學人的風骨”。吳小如經(jīng)常謙虛地說京劇評論是“小學”,但在研究上,他卻毫不放松。京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研究上存在很多漏洞,吳小如難得地堅持重視信史。2012年,劉曾復去世時,吳小如曾說:“以前有疑問,還能向劉、朱兩位老先生請教,如今,不知該問誰了。”

“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不在乎被稱“學術警察”

而在學界,更多人談到吳小如,會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他的另一個別稱:“學術警察”。

對于學術本身,吳小如嚴謹?shù)糜行┛量蹋瑢τ趯W術界一切不良現(xiàn)象,他直抒胸臆提出批評意見,從古籍校點中的錯誤,到學者教授的信口胡說,再到學術界的抄襲……當然,批評的聲音過于尖銳,有時也會“牽連”到批評者。但吳小如說:“有機會我還是會說。有人稱我‘學術警察’,我不在乎。要我說,現(xiàn)在不是‘學術警察’太多,而是太少。電視、電臺、報紙都是反映文化的窗口,人家看你國家的文化好壞都看這些窗口,結果這些窗口漏洞百出、亂七八糟。”

吳小如曾在一篇文章中評價自己:“惟我平生情性褊急易怒,且每以直言嫉惡賈禍,不能認真做到動心忍性、以仁厚之心對待橫逆之來侵。”提到吳小如的“不留情面”,學生沈玉成也曾寫文章說:“連我這老學生都受不了,所以吳先生到處受擠兌碰釘子,一生坎坷。”

事實上,更多學人知道,吳小如治學對事不對人,好就好,不好就不好,“即便見到批評對象本人,也能很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許多人都曾從中受益”。

一位北大教員昨天告訴記者,吳小如先生最后一次登上京劇舞臺票戲,是2008年在絕版賞析周年慶晚會上演唱《蟠桃會》西皮原板一段,“天堂遠在瑤池上,瑤池以上福壽綿長”。(黃純一  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