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郝威:探索智慧交通技術,給城市交通裝上“聰明大腦”


當一輛自動駕駛的車輛駛來,你敢不敢上車?

在長沙理工大學云塘校區(qū),記者就搭乘了這樣一輛“聰明的車”:上車后,安全員摁下自動駕駛模式的按鈕,汽車便緩緩啟動,行駛過程中,汽車會根據實時路況動態(tài)調整自身的駕駛速度和方向,駕駛技術不輸“老司機”。

這些復雜的指令都離不開智慧交通技術的支撐。怎樣讓車更加“機智”?如何通過智慧交通技術提升通行效率?這些正是郝威教授課題組正在攻關的課題。

郝威是長沙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海外高層次青年引進人才,九三學社湖南省委會委員。他長期從事智能交通系統優(yōu)化管控相關方面的研究,獲“湖南省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湖湘青年英才”“國際公路交通科技青年領軍人才”等榮譽。

“自動駕駛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先從輔助駕駛開始做起,慢慢讓它變好。”郝威介紹,為了防止特殊情況,目前車上會配備安全員。

“我們乘坐的這臺車,它采用激光雷達和攝像頭融合感知的方式,對路上的行人、車輛及其他物體進行感知?!痹谲嚿?,郝威的學生張兆磊博士向記者講解“聰明的車”的駕駛原理:“它像人的眼睛一樣,通過感知設備探測周圍的障礙物,捕獲到有效信息,然后將信息給到車輛的控制和規(guī)劃中心,再通過控制算法,發(fā)布油門剎車轉向等一系列指令?!?/p>

郝威介紹智能車輛的感知界面:“屏幕上顯示的方塊是識別到的路邊的車子,圓形是識別到的行人。這些數字,代表著每個障礙物的ID,意味著識別到的東西會有一個持續(xù)的跟蹤。”

“最核心的功能是車有一個主機盒,相當于給車裝了一個大腦,它可以根據感知設備采集的路邊交通狀況,通過內置的算法自主地在系統里面進行路況評估和判斷,然后準確快速地發(fā)布控制指令,并傳輸至各個車輛控制單元,實現車輛自動駕駛。”郝威補充。

語速快,思維敏捷,郝威有著“理工男”的典型特質。

“這是學校的實時路況效果場景,我們能精準地還原行人、車輛的動作,捕捉行人的走動,這個技術做到了全國領先。”在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實驗室的顯示大屏前,郝威向記者展示智能網聯云控平臺。

記者看到,平臺除了路端,還有車端。在智駕車輛板塊,屏幕上實時模擬智能車車艙真實的情況,即使不在車里,也能感覺到車輛以多快的速度在行駛,還能看到行駛了多長的距離,駕駛多久,做了多少次人工接管等。

郝威介紹,目前自動駕駛有兩種主流技術路線——國外的單車智能及國內的車路協同,單車智能指車輛本身具備比較高的感知、決策和控制能力,車路協同則是采用先進的無線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等技術,在全時空動態(tài)交通信息采集與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車輛主動安全控制和道路協同管理,從“路”的維度彌補單車智能無法全域感知的問題。

車路協同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讓車路獲取實時的路況信息、交通信號燈狀態(tài)、交通管制信息等,從而作出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那么行駛的安全性、通暢性也就大大提高。

“就整個交通來說,一臺臺車在路上行駛,類似水流,怎樣保證一片區(qū)域、一座城市的路網有序暢通,是一項系統工程。”交通的決策支持以及交管服務也是郝威和團隊的研究主項。

他認為,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車輛保有量大幅增長,而道路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通過持續(xù)修路架橋解決交通擁堵,唯有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技術來提高現有路網承載能力。

郝威告訴記者,未來將通過打造人、車、路一體化的城市交通體系,聚焦問題需求,用科研服務城市發(fā)展。

郝威還是湖南省政協委員,在教學科研之余,發(fā)揮專業(yè)所長,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

省兩會期間,郝威提交了“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chuàng)新高地”的提案。

他認為,應鼓勵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創(chuàng)造長沙高校與國內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機會,完善高??蒲袌F隊培養(yǎng)機制,其次鼓勵學科創(chuàng)新融合,探索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培育復合型尖端人才。

同時,建議建設長沙特色人才信息庫。從高校的角度,完善高校內部的選拔培養(yǎng),其次建立創(chuàng)新平臺、學術團體來吸引外部人才。從企業(yè)的角度,建立起與各高校的聯動機制,制定專項培養(yǎng)計劃提高企業(yè)對國內外人才的吸引力。從政府的角度,做好企業(yè)與高校之間的中間人,宣傳好人才政策,建設好特色人才信息庫,從而實現人才從全方位引進到高質量服務再到精細化任用的“一條龍服務”以留住人才。

讓郝威感到欣喜的是,2023年,湖南提出將長沙打造成為全球研發(fā)中心城市的目標?!斑@必將為湖南科技創(chuàng)新注入強勁動能?!?/p>

科研中,郝威時刻關注城市發(fā)展問題,建議科研要以需求與問題為導向,即將高校學科建設、科創(chuàng)研究與城市發(fā)展相結合加強創(chuàng)新轉化能力,切實解決城市發(fā)展當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中,他鼓勵學生不能只做實驗室里的科研,要做源于生活的科研。多跟老百姓,包括一線的交警交流,了解真正的交通痛點,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