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一張泛黃收據(jù)背后的家風故事


1000097804.jpg

“我為廬山人,幼讀白鹿洞……”1890年10月17日,許德珩在江西省德化縣(今九江市濂溪區(qū)虞家河鄉(xiāng))的沈家沖誕生。許德珩是我國著名的愛國人士、九三學社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杰出領(lǐng)導者,他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畢生追求,一生廉潔奉公,并言傳身教,以良好家風影響子孫后輩。

1000097814.jpg

許德珩自掏腰包維修宿舍木門的收據(jù)。 

1950年初,由于九三學社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中共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推薦位于西四頒賞胡同24號的一個四合院作為九三學社中央機關(guān)的辦公地點,經(jīng)許德珩同意后,工人開始修整和裝修。在裝修過程中,許德珩想到自己使用的北京大學府學胡同的宿舍缺少一扇門,生活不便,他就請裝修工人順便去測量了門的尺寸,加工了一扇木門裝上。這件事情本可以請府學胡同宿舍的產(chǎn)權(quán)單位北京大學來做,但是作為校務(wù)委員會常委,許德珩考慮到院子里住著數(shù)十位教授,如果開了先例,其他人都會效仿,給學校造成困難,不如自己支付費用。

一年多后,中共中央發(fā)出指示,在黨政機關(guān)工作人員中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運動。九三學社積極響應(yīng)中共中央這個重要指示,認真執(zhí)行,發(fā)動干部群眾參加運動。當時有人揭發(fā)許德珩用公款裝修自己使用的北京大學學府胡同宿舍,許德珩回家找出來他當年支付安裝木門款的收據(jù),并在大會上檢討了他安排為九三學社中央機關(guān)施工的工人為個人宿舍加工安裝木門不妥的行為。許德珩的檢討獲得通過,揭發(fā)檢舉之人也承認“許德珩在私生活方面很簡樸,對財務(wù)開支掌握很緊,這是他的優(yōu)點”。通過此事,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干部對于許德珩嚴于律己的作風表示贊佩。

許建國是許德珩的長子,生活在江西九江,從事普通工作。1976年,許建國和他的夫人周玉清牽掛年近九十高齡的老父親,決定進京探望,但因多年音訊杳無,幾經(jīng)周折,頗費力氣,才找到父親。當時他們帶了一些九江產(chǎn)的糕點,用提包提著,許德珩看到后責備他們說:“你們老習俗的包袱都丟了嗎?以后來看我,搞點家鄉(xiāng)的腐乳、咸菜、豆粑就行了,不要再買那些東西。”

許德珩公私分明,處處嚴格要求家人,誰都不能例外。一次,許建國當著父親的面跟父親的秘書說,想用車到北京四周轉(zhuǎn)轉(zhuǎn)。許德珩馬上說:“我乘車都要記費,你們要乘車,街上有。家里人都不能用公家的車?!?/p>

民間素有祖孫“隔代親”一說,但許家對于晚輩并無寵溺,傳承的是謙謙君子之禮。許德珩有一個筆記本,扉頁上寫著“祖父給予進進小孫的抄詩詞本”幾個字,他親筆把杜甫的五言長句《北征》抄在上面,一句一句地講給許進聽,要求許進背下來。他說,我們家的孩子不能不讀古詩。

許進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任教,許德珩很欣慰,一再告誡許進“既要教書,又要育人”。許進對祖父的諄諄教誨記憶猶新:“他對我們家里孩子基本上只有兩個要求:第一個是自己要有本事,將來在社會上要自食其力,所以他鼓勵我們要多讀書;第二個要求是要對社會有貢獻?!?/p>

許進記得,1957年初夏的一個傍晚,全家人坐在院子里乘涼。祖父許德珩把自己在五四運動中的經(jīng)歷給大家又講述了一遍。這次,許德珩的女婿鄧稼先忍不住問,您在蔡元培校長的幫助下好不容易讀完了北大,還有兩個月就畢業(yè)了,您這么干,就不為自己的前途著想嗎?許德珩回答:“國家興亡、匹夫有責?!?/p>

一年后,鄧稼先受命擔任國家原子彈工程的理論部主任。面對放棄公開學術(shù)活動、埋名隱姓這樣的嚴格要求,他沒有一絲猶豫,最后為了國家的核武器事業(yè)獻出了生命。

1990年2月8日,許德珩與世長辭。他一生廉潔奉公,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畢生追求,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于家庭,他精心呵護,對子孫晚輩教導有方。在許德珩的言傳身教之下,子女們也都成長為棟梁之材:女兒許鹿希是中國神經(jīng)解剖學領(lǐng)域的教授,兒子許中明是中國廣播電視事業(yè)的主要技術(shù)領(lǐng)導人之一,許中明之子許進從2013年起擔任第十二屆和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許進表示,自己會不斷將許家家風傳承到下一代、下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