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

十年磨一劍,社員龔鐵軍企業(yè)通過校企合作打破國外壟斷


1000124748.jpg

1000噸高精度慣性摩擦焊機”在上海臨港調試成功。

航空發(fā)動機、燃氣輪機制造需要一種工業(yè)母機——超大型慣性摩擦焊機,它通過待焊材料之間摩擦產生熱量,在頂鍛力的作用下讓材料發(fā)生塑性變形和流動,進而連接母材。長期以來,由于未掌握核心技術,國內企業(yè)只能用其他焊接技術替代慣性摩擦焊,與國外產品有很大差距。

近日,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上海制造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龔鐵軍創(chuàng)辦的國焊(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聯(lián)合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研發(fā)的“1000噸高精度慣性摩擦焊機”在上海臨港調試成功,正在推進“兩機”(航空發(fā)動機、燃氣輪機)裝備中典型部件的焊接工藝驗證。經過10余年技術攻關,上海校企合作團隊終于打破了國外壟斷。

慣性摩擦焊技術在汽車、高鐵、地鐵、石油、工程機械等其他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市經信委、臨港新片區(qū)管委會和臨港集團的支持下,國焊科技已入選“上海市工業(yè)母機重點企業(yè)”,進入了發(fā)展快車道。

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chuàng)新

“慣性摩擦焊裝備的國產化替代之路,始于2010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校長、“上工程—國焊科技”校企合作團隊首席技術專家夏春明說,那時他在華東理工工作,在原華東理工大學機械廠廠長朱建華帶領下,開展慣性摩擦焊裝備國產化替代的研發(fā)。

循著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這條路徑,朱建華和夏春明帶領華東理工科研團隊,反復琢磨進口慣性摩擦焊機的科學原理和技術難點。據介紹,這種工業(yè)母機的技術難度非常高,要在數(shù)秒內將巨量的動能通過摩擦轉化為用于焊接的內能,實現(xiàn)可達到兆瓦級的瞬時功率輸出;同時,其能量控制系統(tǒng)要有超高精度,相當于將一節(jié)50噸重、以270公里時速行駛的高鐵車廂在10秒內剎停,而且停車位置與目標位置的誤差須控制在0.01毫米級別。

這兩大技術門檻,對裝備設計提出了很高要求。如何讓主軸系統(tǒng)承受數(shù)百噸乃至1000噸壓力?如何在數(shù)百噸頂鍛力下保持主軸的高速轉動?華東理工團隊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基礎上,走上了自主創(chuàng)新之路。2010年以來,他們先后自主設計出160噸、250噸、400噸慣性摩擦焊機,其軸向力越來越大,不斷向制造“兩機”的千噸級高精度慣性摩擦焊機邁進。

2020年4月,華東理工校友龔鐵軍創(chuàng)辦的國焊科技在上海成立。朱建華擔任公司科研團隊總負責人,多位華東理工畢業(yè)生成為這家企業(yè)的科研骨干,他們希望把10年攻關成果轉化為產品,讓國產慣性摩擦焊機成為真正的國之重器。

公司成立時,夏春明已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校長,他在上海工程大新組建了一支多學科交叉團隊,與國焊科技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走深走實。

1000124749.jpg

客戶帶著樣品來到國焊科技,進行“1000噸高精度慣性摩擦焊機”應用試驗。蔣蕙攝

有望對汽車等產業(yè)“降維打擊”

如今,國焊科技已擁有各類專利30多項,成為高新技術企業(yè)、上海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yè),今年開始為用戶提供科研和技術服務。

除了慣性摩擦焊,這家企業(yè)還與上海工程大、華東理工合作,研制出摩擦塞補焊、混合摩擦焊等裝備和技術,正在聯(lián)合研發(fā)新一代線性摩擦焊裝備。“這些裝備和技術屬于‘極限制造’,與其他焊接技術相比,它們在制造過程中可以降本增效、節(jié)能減排,提升產品的性能和壽命,還能不使用任何耗材直接實現(xiàn)異種金屬材料焊接。因為是在一瞬間完成一次鍛造過程,焊接后異種金屬材料的強度會高于本體?!饼忚F軍說。

在他看來,“極限制造”技術可以在多個產業(yè)領域形成“降維打擊”。比如,汽車輪轂制造領域內卷嚴重,各類輪轂的平均凈利潤低于5%,如果采用慣性摩擦焊工藝,將實現(xiàn)汽車輪轂的輕量化和降本:在性能一致的情況下,焊接式輪轂的成品重量比鑄造工藝減輕約10%,材料利用率比鍛造工藝高20%—30%;由于工序減少,加工成本也會大幅降低。目前,國焊科技與用戶單位共同開發(fā)的焊接式輪轂,已通過一系列性能試驗。

“如果這種新工藝在輪轂制造上推廣應用,有望為我國每年節(jié)約100萬噸鋁合金,減少碳排放1.6億噸?!饼忚F軍告訴記者,“技術創(chuàng)新后,輪轂生產變得能耗極低,占地面積很小,所以適合在上海建廠,成為上海制造的一個增長點?!?/p>

1000124750.jpg

汽車輪轂客戶在國焊科技觀摩焊接試驗的全過程。蔣蕙攝

在長三角區(qū)域,占地7500平方米的“紹興極限制造加工中心”已立項,有望實現(xiàn)慣性摩擦焊技術在工業(yè)領域的大范圍覆蓋。在汽車行業(yè),國焊科技將與國內頭部電機制造企業(yè)等合作,推動新能源汽車電機的輕量化和性能提升。在航天、高鐵和地鐵行業(yè),國焊科技在與用戶單位合作,將摩擦塞補焊用于修補列車車體等產品的裂縫和氣泡。

隨著大模型、數(shù)字孿生等信息技術的興起,夏春明正帶領“上工程—國焊科技”校企合作團隊,將這些技術用于“極限制造”的數(shù)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應用。各種裝備的三維數(shù)字化虛擬樣機建模、焊接裝備的數(shù)字孿生系統(tǒng)構建、基于焊接過程大數(shù)據的工藝參數(shù)優(yōu)化模型構建、基于大語言模型及“外掛摩擦焊接過程綜合知識庫”的智能體研究……通過多學科交叉,國產先進焊接裝備的數(shù)字化、智能化水平將不斷提高,成為“中國智造”的一個新亮點。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