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在疫情防控到位基礎上,穩(wěn)妥有序推動復工復產,保障經濟平穩(wěn)運行。九三學社各級組織和廣大社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有關決策部署,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生產“兩手抓”“兩不誤”,助力有序恢復生產,努力為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雙勝利”貢獻力量。
“今年很多麥田旺長比較普遍,因去冬今春溫度持續(xù)偏高,今年有可能會提前拔節(jié),增加倒伏的風險,需要采取鎮(zhèn)壓、化控等措施,控制旺長,防止后期倒伏......”
這是徐州市睢寧縣慶安鎮(zhèn)楊圩村種植大戶陳振海的手機視頻里,揚州大學農學院朱新開教授正在詳細講解今年小麥春季田間管理注意事項。
眼下是新冠肺炎防控期,也正是小麥生長時節(jié),是加強春季田間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實現小麥穩(wěn)穗、爭粒、增重的關鍵時期。陳振海的麥田里旺長比較普遍,部分田塊草害嚴重,擔心影響夏收產量的他給朱新開教授發(fā)送了求助信息。雖因疫情防控不能趕往現場,但為了不耽誤農時,朱新開教授便采取了這種“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遠程指導。
“雖不能親臨抗疫一線,但仍想發(fā)揮我們的力量,為廣大農民朋友服務。疫情當前更要保春耕、不誤農,堅決守好百姓的‘米袋子’!”朱新開教授對記者說。
作為農業(yè)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以及農業(yè)重大技術協(xié)同推廣計劃試點首席專家、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負責人之一,九三學社揚州市委委員、揚州大學農學系主任朱新開教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化身網絡“主播”,指導農戶春耕生產。
朱教授的直播間
“小麥根部有些腐爛怎么辦?”“什么藥劑對豬秧秧、播娘蒿防治效果較好?”“小麥春季田管該注意什么?”最近一段時間,朱新開教授每天都能收到十幾條類似這樣的求助信息。
作為一位長期堅守在蘇北農村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和應用的“資深”農業(yè)技術推廣人員,這場席卷全國、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朱新開教授的推廣工作一時間無法開展。
原來,朱新開教授每年都會在作物生長關鍵時期親自下基層,在農家小院里、田間地頭上,一群人圍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說說技術,在天南海北中幫助農民解決最實際的種植生產問題。然而,疫情的發(fā)生卻讓這樣“面對面”的交流無法如期而至。
面對農民們迫切的需求,朱新開教授大膽地嘗試了“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農業(yè)種植生產教學以及給農民答疑解惑。
“網絡直播給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年輕、新潮,看似和農業(yè)這個傳統(tǒng)的行業(yè)不相干,很多人剛開始會不接受。但實際上,網絡直播實時性、互動性強,可以實現需求者和供給者的精準對接,應當是一種被推廣應用的技術推廣方式。”朱新開說,對于這種新型方式,他本人也經歷了從不適應到逐漸接受認可的過程。
目前,朱教授的直播間開通至今已吸引了眾多粉絲,據了解,他每天都會按時上線為大家解疑答惑,通過直播傳授稻麥種植系列知識、發(fā)送各類市場政策。農民們表示這種方式不僅新穎有趣,而且還能解決眼下生產技術指導欠缺的“燃眉之急”,好評不斷。
“鍵對鍵”的明白紙
“目前已經拔節(jié)的小麥發(fā)生凍害的風險很大,可在寒潮后2-3天進行剝查......”近期,朱新開教授正在電腦前抓緊“趕”出最新一期的小麥春耕生產的指導意見。
原來,根據天氣預報顯示,近期有可能會迎來一次大幅度降溫,小麥凍害風險較大。而受疫情的影響,當前農資運輸、田間用工都會產生影響,為了盡快幫助農業(yè)復產、農民復工,朱新開教授在配合“直播”開展遠程指導的同時,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為農戶提供“網絡版”技術指導明白紙,指導農戶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開展好春耕生產。
“以前我們前往各地實地考察指導生產時,都會隨身帶上我們的針對各地氣候、種植情況等‘量身定制’的技術明白紙,發(fā)給農戶們。”朱教授笑著說,“現在是特殊時期,農戶們更加需要我們的幫助,雖不能‘面對面’,但是我們可以‘鍵對鍵’。”
截至目前,朱新開教授通過農技耘app、微信群、QQ群等平臺,就農戶們普遍關心的小麥凍害、病蟲草害防治,肥水管理等主題已開始了十余次技術資料發(fā)布,提供了及時有效的“鍵對鍵”式線上指導。
戰(zhàn)疫情的農技微課堂
自2月24日,朱開新教授還創(chuàng)建了“戰(zhàn)疫農技微課堂”,利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江蘇省產業(yè)技術體系、農業(yè)重大技術協(xié)同推廣計劃等項目成果,指導學生特別是學生黨員制作當前小麥生產管理技術微型資料,讓學生將平時在課堂上學習到的小麥栽培理論知識,結合通過網絡學習掌握的知識有機結合,圖文并茂,并通過網絡交流指導學生修改,完成后在江蘇省“農技耘”平臺上發(fā)布,無償提供給農技人員、企業(yè)、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大戶下載學習與使用,目前閱讀人數已超過15000人次。同時也利用自身的微信平臺、QQ平臺等轉載,擴大應用范圍。
朱教授說:“‘戰(zhàn)疫農技微課堂’的編制與發(fā)布受到了基層農業(yè)技術人員、種植大戶的歡迎,都認為這種形式好,短小精悍,形象生動,都自動轉載到當地種植大戶微信群中,讓當地大戶學習應用。同學們也感覺平時學習多看的是文字,技術推廣則是多宣講,而這次‘戰(zhàn)疫農技微課堂’則要求短小、圖文式,如何利用有限的版面將理論知識通過圖示結合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既是再學習過程,也是實踐創(chuàng)新過程,收獲極大;同時通過相互學習,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也堅定了自己從事農業(yè)的決心。”
“戰(zhàn)疫農技微課堂”,被中國青年報、交匯點新聞網等多家媒體予以報道。
“永久牌”的引路人
除了被農民剛認可的“主播”身份,朱新開教授還有很多身份和頭銜,江蘇省優(yōu)秀科技特派員、農業(yè)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等等, 然而,對朱新開而言,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行動在鄉(xiāng)親們心中收獲了信賴,是他們心中“永久牌”的鄉(xiāng)村振興引路人。
從1991年開始工作起,朱新開教授每年都有100多天的時間奔走江蘇及周邊省份的各縣區(qū)鄉(xiāng)間小路、田間地頭,開設農業(yè)課堂、進行現場指導,在江蘇姜堰、海安、響水、灌南、睢寧等地,成立駐村的“科技扶貧工作站”或“專家指導站”,定點開展科技扶貧與技術推廣工作。
“技術推廣并不是單純讓農民集中起來培訓一下,更應將與農民交流結合進來,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交流,才能發(fā)現他們的所需、所想,解決農民最實際的問題。”朱新開教授表示。
近年來,朱新開教授先后承擔了農業(yè)農村部的農業(yè)重大技術協(xié)同推廣試點項目、江蘇省科研院校農技推廣服務試點項目,將大量的時間留在田頭、獻給基層,把論文寫在泥土上,把成果送進千萬家。
“再好的科研技術,只有應用到實際生產、農民手中才算是真正有價值的,我們要當科技創(chuàng)新的‘生產者’,更要成為成果推廣的‘搬運工’。”朱新開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