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對于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yī)院老年病科的醫(yī)生們而言,是個不尋常的周六。
上午9點多,九三學社社員、老年病科主治醫(yī)生姜愷得到醫(yī)院通知,當天下午要作為國家中醫(yī)醫(yī)療隊成員,集結赴武漢,他在科室群里說:“剛剛接到電話,我要出征了,同志們!”
短短一句話,群里立時沸騰??剖彝聜兞⒖堂β灯饋?。他們知道,這意味著,姜愷今天就要集結去武漢了。
要帶些什么?會不會冷,會不會吃不慣,會不會餓,防護用品夠不夠……大家七嘴八舌,邊想邊干,有的去超市采購,買不到的直接家里帶,同事們有的剛值班結束,有的從家里趕來,大家陸陸續(xù)續(xù)都聚集到科室里……暖寶寶、魚罐頭、午餐肉罐頭、巧克力、酒精、尿不濕,堆了好多。
九三學社上海中醫(yī)大委員會的老主委郎鐵成知道了,也從家開車趕來,“姜愷是個好孩子,家里孩子還小,還毅然報名出征,他代表岳陽,代表‘九三’,我一定要去送送!”
“其實,郎主任那天身體不太舒服,因為服用抗凝血的藥,眼底出血了,但是,他堅持要來!那個上午,特別暖心,我們整個科室基本都來幫忙了,我們的陳咸川主任,鄧中龍醫(yī)生……太多人了,大家齊上陣,第一次打包后不太符合要求,拆了,重新分配、壓實,再打包,把箱子塞得滿滿的,有一個箱子簡直重得拎不動。又擔心丟東西,用黑色的紙在外面包了一圈,再貼上名字,” 同為九三學社社員的老年病科主任史曉回憶。
“時間太緊了,群里一招呼,在班上的、不在班上的都行動起來了,一起幫忙想要帶些什么,什么要買,怎么打包,”社員顧娟醫(yī)生說。
“我印象最深的是陳基敏醫(yī)生還帶來了電動理發(fā)器,怕他到那里沒辦法理發(fā)。后來,我們把每個箱子的東西列了清單,告訴他到哪里找東西,”社員姜鳳依醫(yī)生說。“因為姜愷要參加出征儀式等,時間又那么緊張,所以都是我們幫他打包,到最后,他可能都認不出自己的箱子了,”同事陳基敏醫(yī)生說。
姜鳳依回想那天上午,“從那一瞬間起,群里出現了一群‘媽媽’,關照姜愷注意這個,注意那個,特別暖。”
“下午的時候,我們都去送他,有九三學社的,有我們黨員,這一刻我們都是姜愷最大的后援團,”謝吟靈醫(yī)生說。
和姜愷曾經一同實習的同齡人、社員張艷芝回憶起送別那一幕,特別溫馨,“我看到姜愷科室的醫(yī)生們都來送他,買了很多東西,恨不得都塞進姜愷的箱子里,箱子上也恨不得全貼上醫(yī)院的名字和姜愷的名字,依依不舍的那一幕,太感動了!”
出發(fā)那一刻到了,大家?guī)椭葡渥?,送他上車。郎鐵成還開車和史曉一起送到了機場,因為人員多行李多,他們忙上忙下,幫忙看管托運行李,忙到很累很累才回家。
第二天,得知武漢剛下了雪,降溫很厲害,又不能開中央空調,同事們又聯系姜愷,史曉教他用暖寶寶貼在足底取暖,同時鄧中龍聯系到在武漢的老同學,送去了電熱毯和熱水袋,姜愷還分給了隨行的護士。
“我們好像是送自己的孩子出發(fā)一樣”,史曉說。
這是最暖心的出征,也是最暖心的馳援。(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宣傳部 張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