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關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他常在講話著文時,精當引用古典名句?!度v》同樣有這個風格,使用了總書記引用過的大量名句。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出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意思是,要使樹木長得茂盛,必須穩(wěn)固它的根部;要想水流流向遠方,必須疏通它的源頭。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時,第二講提及這一名句。書中同時指出,“找到一條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這條路更不容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語出《孟子》。這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第三講關注中國夢,談到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引用這一千古名言。書中還指出:“中國夢是奉獻世界的夢。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國人民,是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p>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蓖醢彩吨芄分羞@句論斷,出現(xiàn)在第十七講。本講的主題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談到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時,書中巧妙用到這一名句,并展開論述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首要的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币馑际?,人民才是國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國家才能安定。第二十講引用《尚書》中這一名言,進而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在本講中,還引用了“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等名句。本講的主題是,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薄吨芤住分羞@句古訓,被第二十三講引用。本講關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重要基石,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進入新時代,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fā)展環(huán)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這種情況必然要求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同在本講,本書還引用《西游記》中的“單絲不線,孤掌難鳴”強調,只有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新安全觀,同心協(xié)力應對各種問題,才能實現(xiàn)共享正義尊嚴、共享發(fā)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出自《三國志》。 聚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二十六講,談到堅持交流互鑒時,引用了這一名句。書中同時強調,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

  妙喻

  文以載道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懊绖t愛,愛則傳”,善用比喻是“習式語言風格”廣受歡迎的秘訣之一?!度v》中,妙喻迭出,俯拾皆是。

  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素來具有偉大夢想精神,即使近代以來飽嘗屈辱,也始終懷揣民族復興夢想。正因為如此,第三講中打了一個比方: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中國夢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國夢的根本歸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中國共產黨是“眾星捧月”中的“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地位,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的一個突出特點。第七講中,一個妙喻對這個問題講得非常生動:這就像是“眾星捧月”,這個“月”就是中國共產黨。當代中國若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zhèn)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

  中國對外開放拒唱獨角戲。“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人始終認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第十四講指出:“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fā)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敝袊珜祟惷\共同體意識,反對冷戰(zhàn)思維和零和博弈,彰顯的正是中國智慧、中國價值。

  民主不是裝飾品。第十六講中有個論斷鮮明有力:“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作為裝飾品的民主是形式主義的民主。人民只有投票的權利而沒有廣泛參與的權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這樣的民主就是作為“裝飾品”的民主。中國共產黨特別注意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把治國理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之中,通過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見都能運用于治國理政。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這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要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首先就要努力做大“蛋糕”,因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決定性因素。經濟發(fā)展是基礎,但并不是說要等著經濟發(fā)展起來了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還要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xiàn),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第二十講對此進行了生動說明。

  為子孫后代留下“綠色銀行”。“可大”“可久”是中華文明的鮮明品格。不僅要中國好,還要世界好,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可大”方面的體現(xiàn);不僅要當代好,還要子孫好,這是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可久”方面的體現(xiàn)。如何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第二十二講中,“綠色銀行”概念對此進行了說明。打造“綠色銀行”,就要把推動形成綠色發(fā)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讓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生產生活。

  感悟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guī)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十九講,從八個方面闡釋。

  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實事求是,基礎在于搞清楚“實事”,關鍵在于“求是”,根本在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方法在于不斷解放思想。這就要求既及時發(fā)現(xiàn)、總結、概括人民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注重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和認識規(guī)律,又將來自群眾的真理性認識轉化為群眾改造世界的實際行動,注重在實踐中遵循和運用規(guī)律。

  堅持戰(zhàn)略定力。缺乏足夠戰(zhàn)略定力,就容易出現(xiàn)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動上猶豫不決、戰(zhàn)略上搖擺不定,就容易隨波逐流、進退失據(jù),乃至喪失行動能力,錯失發(fā)展機遇。堅持戰(zhàn)略定力,就要一以貫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在制定政策時冷靜觀察、謹慎從事、謀定后動,就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平心靜氣、靜觀其變,就要堅持穩(wěn)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堅持問題導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要敢于正視問題、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科學分析問題、深入研究問題,敢于觸及矛盾、長于解決問題,不斷有效破解前進中的各種難題,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

  堅持全面協(xié)調。全面協(xié)調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征。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十分復雜,要堅持發(fā)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tǒng)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lián)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妥善處理好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種重大關系。

  堅持底線思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眻猿值拙€思維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策略,也是一個很緊要的領導藝術。事業(yè)越前進、越發(fā)展,新情況新問題就越多。要把底線思維貫穿工作始終,增強憂患意識,寧可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zhàn)看得更嚴峻一些,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思想準備。

  堅持調查研究。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政方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關鍵是抓好貫徹落實。正確的貫徹落實離不開調查研究,這就需要正確開展調查研究、經常開展調查研究。

  堅持抓鐵有痕。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反對空談闊論,強調真抓實干,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要發(fā)揚釘釘子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做到真抓實干,以身作則帶領群眾把各項工作扎扎實實做好。

  堅持歷史擔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鮮明理論品格,就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堅持把歷史、現(xiàn)實、未來貫通起來,對重大問題、戰(zhàn)略問題作出深刻的歷史比較和分析,體現(xiàn)出強烈的歷史擔當精神。堅持歷史擔當,就要先之勞之、率先垂范,不斷提高歷史思維能力,不斷增強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進取意識。(記者 陳振凱 肖偉光)

發(fā)布時間:2019-08-09 ??來源:中國文明網